【教师文学141·散文】邹天顺:迎国庆,忆英魂(转自2024年10月5日《清远日报》)

邹天顺
创建于10-06
阅读 36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本文发表于2024年10月05日《清远日报》)
       新中国75载春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今天,让我们的心灵穿越时光,缅怀清远秦皇山上那些为共和国奠基的革命先烈们。
  在清远市的崇山峻岭之中,秦皇山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开展游击战争活动的中心基地,是连江支队第三团的常驻地,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圣地。解放战争时期,秦皇山革命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为解放清远做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的火种,在心中燃烧
  在这片热土上,有一位年逾九旬的革命老人,他的故事如同秦皇山一般,厚重而深远,他就是冼炳———一位在战火中磨砺出的真英雄。
  冼炳,一个在上海安享晚年的老人,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过那片养育了他的土地———清远秦皇山。年轻时,他亲眼见证了秦皇山区军民如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殊死搏斗,为解放清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那时的他,虽年轻却勇敢,手持简陋的武器,穿梭于密林与山峦之间,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
  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冼炳已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那份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却如同秦皇山脚下的清泉,永远流淌不息。当他得知家乡要拍摄一部反映革命历史的纪录片时,冼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途,尽管他已是90多岁高龄,身体大不如前,但那份对故乡的深情与对革命历史的责任感,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行。
  重返故土,圆军装梦
  当冼炳再次踏上秦皇山的土地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感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他太多的记忆与情感。为了拍摄需要,剧组为老人准备了一套干净整洁的军装。当这套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荣光的军装穿在冼炳老人身上时,他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了。泪水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有对未能在战场上穿上军装的遗憾。
  “打仗的时候,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穿过,更别提军装了。这辈子,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穿上真正的军装去打仗啊。”冼炳哽咽着说。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被这份坚韧与执着所感动。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他和其他战士一样,穿着破旧的衣服,手持简陋的武器,与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军装,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荣誉和信仰的体现。如今,虽然岁月已逝,但那份对军装的渴望与向往,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在这一刻得以实现。人生中第一次穿上军装,是他对那段革命岁月最深沉的怀念。
  伤疤背后故事,见证英雄本色
  在换军装的过程中,冼炳老人身上的两道伤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两道伤疤,是他革命生涯中最深刻的印记,也是他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好证明。
  当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身体,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襟。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继续与敌人搏斗。在近距离的搏斗中,他又被敌人捅了一刀。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疼痛和恐惧,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身后是无数等待解放的乡亲。他强忍着剧痛,继续与敌人周旋,直到战友们赶来将他救下。去抬他的时候担架队员们都不敢抬头看他,因为他们头上是枪林弹雨,只能跪着移动,把膝盖都磨破了。
  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医疗物资极度匮乏,连给伤员治疗的消毒水和绷带都没有。没有房屋供他们隐匿,冼炳只能被藏在一块大石板下。战友们用村民自己酿的酒来消毒伤口,用缝补衣服的针线来缝合伤口。酒倒在伤口上的那一刻,疼得他几乎昏厥过去。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硬是在大石板下在昏迷中隐蔽了20多天,最终挺过了这一关,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革命精神
  在秦皇山下,冼炳终于圆了他的军装梦。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一种慰藉与荣耀,更是对所有为革命事业付出牺牲与贡献的先烈们的一种最高致敬。
  岁月如梭,曾经的革命英雄已然老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秦皇山区的山川河流一般,永远流淌在后人的心中。
  冼炳的故事,是秦皇山革命斗争的一个缩影,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正是有了这些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先辈,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英雄泪,是历史最深沉的注脚,也是我们前行的力量。国庆之际,我们不忘来时路,让英雄精神更加闪耀。
2024.9.26
阅读 36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