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小学“黄梅戏韵满校园”活动第一阶段火热开启

临西县第六小学
创建于10-11
阅读 32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 年 10 月 11 日,第六小学“黄梅戏韵满校园”活动第一阶段火热开启。本阶段由学校家委会积极发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号召家长与孩子们一同欣赏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对花》《夫妻双双把家还》。

 

      在网络的连接下,家庭成为了一个个欣赏黄梅戏的小剧场。家长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沉浸在黄梅戏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中。《女驸马》中女主人公的勇敢与智慧令人钦佩,《对花》的欢快节奏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夫妻双双把家还》则传递出温馨与幸福。

 

      通过此次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黄梅戏的独特魅力。这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户。第六小学将继续推进“黄梅戏韵满校园”活动,让黄梅戏的魅力在校园中持续绽放。

了解黄梅戏

01:22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逐渐发展形成的剧种。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结合当地民间艺术并采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形成一种新的戏曲剧种,这便是早期的黄梅戏。之后又借鉴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演变成为今天的黄梅戏。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三大腔系分别是:花腔、彩腔、主调。黄梅戏语言主要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于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

     黄梅戏角色行当分为:正旦、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正生七行。虽有分工,但没有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其他角色。黄梅戏的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具有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且唱腔纯朴清新,韵味丰厚,通俗易懂,深受大家喜爱。其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视频

01:24
04:44
01:47
阅读 32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