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2024年10月11日,山东省初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继续进行,山东省教科院的王海霞老师带来的《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建议》再一次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昨天崔鸿老师的报告是从国际的角度谈论核心素养的提出,王海霞今天就国内的情况提出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新课标的内容包括:一个核心——核心素养,两条路径——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三有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四大变化——素养目标、课程结构、学科实践、学业标准。
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实到生物学课程中?王老师用课堂实例进行分析,让我们从理论终于到了课堂实践。
案例: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
本节的重点是分组实验,小组分工很多时候形式大于内容(一半学生做一组材料,另一半学生做另一组材料),每个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体验力。每个学生都应体现实验过程,才是正确的目标定位。
本节的另一个问题是基于大量的植物材料为事实得结论:细胞的结构。
观察结果的分享应分享所有组的结果,然后找有问题的组分析原因,让该组同学自己分析。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情景下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是合理的呢?
评价量规:评价标准应具体准确
比如操作规范,什么样的情况是规范呢?标准太笼统没有明确,比如画图规范,什么是画图规范?仍然是笼统模糊。
活用教材内容,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整个单元的设计可以打乱顺序,而且很多情况下必须打乱顺序,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框架加深对知识的学习,设计合适的主题用主题推动知识的学习,比如血液循环一单元,学生先学习的是循环再学习的是血管,然后是两条具体的循环路线,最后学习的才是心脏的结构,这个顺序是由主题推动的。
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全场老师们的共鸣,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相信王老师的报告定能指导我们更好的完成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
下午,聆听了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二级教授孙洪兆博士为我们做的题为《如何高质量做好教育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
开篇,孙教授鼓励老师们要有思想,要勇于突破自我,有意志力,要鼓起勇气去做教育科学研究。随后,从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和用具体案例解析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开展讲座。孙教授分析了教师做教育科学研究的必要性,鼓励老师们要坚持目标导向,一点一点的积累;紧接着从把握大势、转换思路、具体转化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选题的策略,要求老师们要准确把握选题的原则;最后向老师们呈现具体的案例,鼓励老师们及早动手,坚持不懈,做出好的教育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