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声笑语中学非遗文化

———华川工疗车间组织残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华川残疾人之家
创建于10-11
阅读 9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进一步推进华川工疗车间们的文化建设,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和改善生活水平。10月9日,华川工疗车间组织全体成员开展学习非遗文化—制作陶器工艺培训。
整个培训分为理论和现场演练两个部分。首先何老师带领大家了解非遗陶器制作的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制作工艺。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距今已有2万多年的历史,从原始先民时期,就有了陶器,作为盛装食物和水的器具。秦汉时期到达高峰,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用陶器造就而成。随着时代发展,陶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在进步。进入唐代后,唐代陶匠又在汉代绿釉、黄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蓝釉等色釉使釉陶步入了一个更加多彩的世界。唐三彩随之降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直到现代仍有仿唐三彩的生产!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直至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还会用的到陶器,如紫砂壶、砂锅、花盆等。
残友们对制作陶器工艺非常感兴趣,大家聚精会神的听何老师讲解
师的讲解。
机构里的一位语言听力障碍的残友,堪称是制作陶器工艺的大师。他叫陈斌,
从事制作陶器工艺已有四十多年了,因制作技术突出,受到社会上广泛关注,曾多次被媒体报道,获得了义乌市文化广电出版局授予“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陈斌从12岁开始学习制作陶器技术,虽然无法听见声音,但他潜心学习,靠着别人制作的时候用眼睛看,领悟其中的技巧,一步步成长起来。陈斌还非常乐于助人,有人向他虚心请教陶器技术时,他总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制作陶器对于健全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不断地学习,向老师傅请教,陈斌作为一个残障人士,语言听力有障碍,付出的努力远超健全人,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陈斌在面对学陶器技术时,遇到困难时,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最终成为一个制作陶器师傅,用手艺诠释了残障人士自强不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本次培训现场演示部分由陈斌给大家演示。
陈斌坐在机器前,拿出材料,熟练在机器上操作,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不仅练就好手艺,还练就了制作陶器的精致美观度。
高超的制作工艺赢得在场的学员阵阵掌声。
陈斌制作出来的作品
在看到陈斌制作陶器技术高超,在场的残友纷纷向其求教,虽然他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他用手语传授技术。
学员十分珍惜此次机会,认真学习。
有的残友第一次接触到制作陶瓷这门技术,觉得有趣,纷纷想来尝试制作,在学习过程中脸上笑开花。
大家认识了解陶器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残友第一次接触到了陶器制作过程,并且体验了制作陶器全过程,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阅读 9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