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卒中康复治疗过程中,良肢位摆放是最基础且关键的措施。一个看似简单的体位,却关系着老年患者神经肌肉系统的可塑性,影响着关节肌腱的健康,更映射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主要适用于脑出血、脑梗死、脑卒中后的偏瘫患者。
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会长期卧床,因此正确的体位姿势可以预防或减轻患肢痉挛和畸形的出现,给予肢体早期感觉刺激,保护关节,预防关节水肿或挛缩,为后期康复做好准备。
那什么是良肢位呢
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是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能够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为了防止关节挛缩、压疮、肺部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必须定时进行体位变换,一般不超过2小时翻身一次。
良肢位摆放的目的是什么
• 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
• 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 早期良肢位摆放可为后期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致残率;
•早期良肢位的摆放,能有效的预防继发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可有效预防肌萎缩、关节挛缩、足内翻、肩关节的半脱位等。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我们通常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需求,选择五种基础的良肢位肢体摆放: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坐姿以及轮椅坐姿。
不同体位的良肢位摆放:
①仰卧位(下图中阴影代表患侧肢体)
仰卧位:头部垫薄枕,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上臂旋后,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个上肢平放于枕上;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
该体位尽量少用,一方面易引起压疮,另一方面易受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激发异常反射活动,强化患者上肢的屈曲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
②健侧卧位(下图中阴影代表患侧肢体)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患侧上肢伸展位,使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③患侧卧位(下图中阴影代表患侧肢体)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展,掌心向上;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
该体位是偏瘫患者较重要的体位,一方面患者可通过健侧肢体早日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另一方面可通过自身体重对患侧肢体的挤压,刺激患侧的本体感受器,强化感觉输入,也抑制患侧肢体的痉挛模式。
④床上坐位(下图中阴影代表患侧肢体)。
1.取床上坐位时,病人背后给予多个软枕垫实,使脊柱伸展,达到直立坐位的姿势,头部无需支持固定,以利于病人主动控制头的活动。
2.身体与床面尽量垂直,曲髋,将重量均匀分布于臀部两侧
3.患侧上肢抬高,放置于软枕上,有条件的可给与一个横过床的可调节桌子,桌上放一软枕,患侧肘及前臂下垫软枕,将患侧上肢放在软枕上。髋关节屈曲近90度,下肢伸直。
⑤轮椅坐位(下图中阴影代表患侧肢体)
1.躯干伸直,背后垫软枕,患侧上肢放于腿部软枕上。
2.髋膝踝三关节保持90度,小腿垂直下垂,双足足尖正向前放于轮椅踏板上或平放地上。
重点来了
1.体位摆放应至少2小时更换一次,仰卧位应少于1小时,以免发生压力性损伤及躯干四肢紧张性迷路反射。
2.早期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促进患肢静脉血回流,減减轻周围组织粘连,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3.床应放平,尽量避免半卧位,它能强化痉挛模式。
4.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来对抗屈肌痉挛,作用相反,因受抓握反射影响,刺激手紧握掌中物品。
5.不应在足底放置任何东西试图避免趾屈畸形,坚硬物体压在足底可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6.枕头柔软、大小、厚薄合适。
7.避免患者紧张、焦虑、温度过低等,以免引起肌张力增高。
8.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保障患者安全。
9.摆放体位时,正确用力,避免拖、拉、拽,以防因摩擦力和剪切力,造成患者皮肤损伤。
正确进行良肢位摆放,可改善患者肌力和运动功能,缩短患者住院康复时间,且在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提升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让更多的患者及其家属做到积极配合摆放,促进早日康复。早期应用良肢位摆放可通过不同体位的交替使用更好避免压疮等并发症出现和改善血液循环。实施正确而有效的良肢位护理可提升整体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实现患者满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