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隆安县粤桂小学三年级数学组怀揣着一腔热情,开展了一次以“探索微小世界,共筑数学基石”为主题的校级教研活动,粤桂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一、合作备课,精心筹备。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认识毫米。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测量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虽然学生对毫米没有正式的接触,但生活中已对这个长度单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是对毫米的准确长度却没有真正的理解。长度单位的认识内容实践性比较强,加之小学生又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充分感知、并逐步完善。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同时教师应参与其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二、研磨过程,提炼框架。
第一次磨课是由梁饶方老师进行试教,本次授课我们发现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在探究新知结束后设置了一个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纸条每边的长度的环节,测量时由于纸条长度存在误差,学生得到的结果不相同,而且在测量时部分学生没有对准0刻度尺,导致得到的结果是错误的。
2.板书过于简洁,没有板书毫米的概念,只板书1厘米=10毫米。
3.学生估算课本长、宽、厚的长度环节用时太长。
解决方案:
1.给学生直接在学习单上测量长方形、正方形每边的长度。
2.板书加上毫米的概念。
3.在估算环节提示学生用一拃去估一估。
经过以上调整,9月20日由李静依老师在三(7)班进行第二次磨课,存在的问题如下:
1.在估算环节学生用一拃估算花费时间太多。
2.探究活动环节突破重难点花费时间太多,特别是在学生寻找1厘米=10毫米这个过程,教师提问不够精炼,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
解决方案:
1.不用提示学生用一拃估算,直接按照自己的感觉来估算。
2.各环节提问的问题要更加精简,不要重复啰嗦。
3.在练习环节可以加快速度。
9月23日由陆美粉老师在三(1)班进行第三次磨课,存在的问题如下:
1.前面导入环节练习和后面的巩固练习设置太多,花费太多时间做练习。
2.在探究活动测量长方形、正方形这个环节时间把握不准,用时过长。
解决方案:
1.删掉导入环节单位换算的练习和巩固部分练习,适当把练习难度降低。
2.把探究测量长方形、正方形每边的长度内容调整到后面练习部分,适当加紧速度,不用详细讲解。
9月25日由梁饶方老师在三(6)班进行第四次磨课,存在的问题:
1.把测量课本的宽、厚这两个环节分开探究,导致时间把握不准,用时过长。
2.在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圈一圈1毫米有多长时,大部分学生对1毫米究竟有多长的认知还不是很明确。
3.学生在测量长方形、正方形每边的长度,花费时间太多。
解决方案:
1.同时测量课本宽、厚,引导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不够1厘米长,不能用1厘米表示,从而引出课题。
2.教师在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时,可以拿些实物给学生摸一摸,明确学生对1毫米的认知。
3.删掉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练习,增加测量线段的练习。
三、教研展示课
在组内三位老师的试教和小组交流讨论后,梁饶方老师给全体数学组老师和三(2)班学生带来了一堂环节清晰、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收获满满的课。
四、全员评课,凝心聚力。
课后全体数学组针对《认识毫米》这节课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评课。大家畅所欲言,谈体会,说收获,提建议,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五、反思重建,提升质量。
此次的教研活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好的一节课需要经过不断地“磨”出来。结合团队的力量展示出一节“好”课,教师也在磨课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