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王伟民
当炊烟不再升起,窗户不再打开,笑声不再响起,那就不再是家,只是一个房子……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余生,我选择隐于烟火,过热气腾腾的生活。
——笔者题记
家是什么?有人说:“家是人生的安乐窝,是心灵的归宿;家是幸福的源泉,是精神的支柱;家是温暖的依靠,是爱情的港湾。”
也有人说:“家就是和家人在一起时的情感全部。拥有它时,它平凡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但我一直认为,家就应该是烟熏火燎,方才显得生机勃勃。
女人在厨房里煮着饭,时不时有锅碗瓢盆相碰。男人在客厅里陪着娃,时不时有几声不耐烦的怒吼。
若是一个不生烟火的家,男人在外应酬而不回家吃饭,女人只好带着娃叫个外卖。女人陪娃写作业,哄娃睡觉,男人到家时已是后半夜。这样的家,即使烧再多的钱也暖不起来。
若还是一个不懂烟火的家,娃已成家出去单过,家里就剩下大眼瞪小眼的两夫妻。女人做什么他吃什么,男人去干什么女人不问什么,两个人各自为政,唯一的对话就是吃饭了,回来了。这样的家,即便是再安稳也不算是岁月静好。
家,一旦没有了烟火气,就像一个不会呼吸的房子,终将化作一堆朽木和冰冷的石头。
回想自己的前半生,年轻时代一直是忙碌的。忙工作,忙赚钱,忙应酬,忙着维系各种关系。
刚成家的那几年,住的是妻子单位分的两间平房,烧的是煤炭炉子。由于我们不在一个单位工作,她还要经常下乡,我也是坐公交车上班,并且常年倒班,只好把孩子放在父母家。我们的一日三餐基本上是在单位自行解决。
后来单位分了房,妻子又变成了“公交族”,我们的早午餐是妻子在单位吃,我带着女儿在家吃。
每逢周末,不是忙于孩子课程辅导,就是追着孩子电子琴、奥数等辅导班,有时还得到单位转一圈,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抽空去看看父母。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还有各种各样堆积的家务事需要处理。
在迈入不惑之年和知天命之年后,仍然概括为一个字“忙”。忙于生计,忙于心中的诗与远方和自己的喜爱,忙于对尘世的应对,忙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也忙于烟火人家的与众不同。
虽然自己买了房,但妻子又变成骑电动车上班,我也得坐单位的通勤车上班,我们的午餐除了自己带饭,就是在单位吃。即便晚上回来了,又觉得很疲惫,就随便凑合着吃一顿。多年来,在忙碌的生活中,却唯独匆忙了烟火,在柴米油盐上竟没有下多少功夫。
在进入耳顺之年,终于熬到了退休,余生也相对安稳下来,就想着把曾经以为的世界还给世界,把曾经细碎的日子拢成升腾的“烟火人家”。
每天,除了品茶、读书、写作,就是静静地忙于炉火旁,为家人做着丰盛的饭菜,与爱人煮着陈年的普洱,与小外孙讲着《恐龙世界小百科》、《儿童读名著•西游记绘本系列》和《海底小纵队探险记》的故事……
清晨,走在人群拥挤的菜市场,选一把带着露珠的青菜,买一块带着热气的豆腐,拎一条活蹦乱跳的草鱼,与陌生笑容擦肩而过,这样的清晨,充满着祥和和温馨的明媚。
当站在井井有序的厨房里,一边用豆浆机打着当天的早餐,蒸上两片紫薯和两个鸡蛋,一边用砂锅慢炖着中午的排骨豆腐,一边用大火快炒一盘蒜蓉菜心或清炒丝瓜,晚餐再做上一顿臊子面或西红柿鸡蛋拌面,这样的一日三餐,不仅仅是色香味俱全的热乎,更是安详和快乐的惬意。
喜欢这样的忙碌,可口的饭菜,舒心的笑容,陪着爱人端着茶杯,在品茗中享受清欢,只是轻轻触碰,那一声“铛”,就是欢喜与愉悦……
周末了,女儿、女婿、小外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看着、听着、笑着,灯火可亲。虽然也是忙碌,却感到很轻松、很欢快,也很温暖。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周末了,会约上弟弟妹妹,带着孩子去看望、陪伴父母。父亲总是带着和蔼笑容在期盼中等待着我们,母亲总会做上一桌丰盛饭菜在候着我们。在热热闹闹地吃喝中,不觉已是茶足饭饱,再聊聊各自的工作或身边的逸闻趣事。而心疼我们的母亲却又一次泡沏好了茶,深情地看着我们,在与重孙子的玩耍逗乐中开怀大笑……
在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愉快的笑声中,我忽然明白:给他们钱,不如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买好吃好喝,不如陪他们粗茶淡饭。他们想要的,是一家人的团圆和安康。
尤其是在父亲突然离世后,在与弟弟妹妹的相互关心帮衬中,更让我感到:“在这个世界上与你流着同样血液的人是少之又少,有兄弟姐妹的人一定要团结,并且要珍惜自己的手足之情和血缘关系。如果有条件,有能力,一定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尽力成全。这样的亲情,才能越走越近,感情越来越深。这也是父母亲寄予的厚望。”
有时,静下心来也在思忖,在这个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什么许多年轻人觉得在烟火人家的日子里,侍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一件既麻烦又痛苦的事情,老是想着点外卖,吃现成。岂不知,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侍弄中也有它的乐趣,而且还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如果提起苏东坡,也许大家并不陌生,都知道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他既会作文章又会写诗词,被尊称为“诗神”,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人间烟火的“淬炼”中,还是宋代有名的“吃货”。
在他多才多艺的跌宕人生里,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发明了以“东坡”命名的系列美食,并吃得不亦乐乎,活得,也始终酣畅淋漓。
他的一生,曾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肉身被放逐的,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这应该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
黄州僻远,生活艰苦,苏轼却捣鼓出了一道“东坡肉”,味香而色美,与诗作一起传为美谈。晚年谪居儋州,又发明一道东坡羹,被后世奉为经典。
更不要说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了。我猜想,亲手烹制这些诱人美味时,苏子的一颗心该是静的,像水滴涌入大海,平静却宽厚无边。因为,他已看到平淡生活中蕴含的温柔与期盼。
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因此才创作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经典之作。
正是他“一路走、一路吃,不惧山高水远,也不怕人心险恶。反正还有一双手一颗心,还有大江南北的各式美味,世间处处皆风景,人生处处逢知音”的旷达心态,才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用善于发现美和制造美的心与手,将别人眼里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而现代的我们,每当谈起柴米油盐的话题时,似乎总带着一丝烟熏火燎的味道,不由自主想到围着灶台转的黄脸婆,做好了汤汤水水,守在饭桌前望穿秋水。
试想,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便会自然而然想要给她最好的,把深情厚爱都藏进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你会怕她吃不好,迫不及待要亲自操刀开火,把全天下的丰盛美好都端到她面前来。
此时,在深情的凝望和甜美的拥抱中你会突然感到:“厨房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那方寸之间调和着人间五味,热闹而温馨的香气扑鼻里,有人倾注了许许多多爱。我们在案板上细细切碎酸甜苦辣,在油锅里慢慢煎炒悲欢离合。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幸福和欢喜里潜藏着无尽的爱恋和宠信。”
其实,做饭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因为能用一餐饭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玲珑心思的人,自然也懂得从生活重压里抽出身来,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并且能让生活更美丽。
家,不能丢了烟火气,那烟火气才是活的生活,才是爱的温度,才是生命的归途。
因此,常常在想,其实烟火人家的生活,蕴藏着平凡中的伟大。不要因为一点小摩擦,就开始记恨。特别是对我们该爱的人。父母可能有不周全的地方,孩子可能有任性的时候,爱人可能有发脾气的时间,不要赌气,相互不搭理。要用如水的柔软去化解每一次不愉快。
也不要因为一点难度,就开始灰心。特别是对自己想做的事情。练字,可能练了很久也不得要领。减肥,可能减了很久也不见成效,写文章,可能写了很久也没有多少收入,不要急于放弃,要用如水的毅力去坚持每一段的挑战。
人们常说:“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没有了父母的老家,注定是处处衰败的家园,不管是哪一个季节回去,都不再有烟火的气息。春天的杂草会长出院门口,秋天的荒草会长上墙头。只有父母的老家,烟火变得屈指可数。只有子女们回去的时候,才会升起浓浓的炊烟。
因此,在我们明白来处,还有归途的时候,请牢记“父母才是我们心中最大的佛”。不要吝啬,一定要好好善待他们。常回家看看,让烟火升起,为父母做上一桌饭菜,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让父母脸上常有笑容。
余生,只有“上善若水,烟火情深,乐隐烟火”的心态,才能保证热气腾腾地的生活;只有对爱着的每个人温温柔柔,对热爱的东西深情款款,才能将自己的家庭理得家和万事兴,让自己的喜欢守得云开见月明。
余生,愿每个家庭都能充满烟火气,在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碰撞中,欢喜享受岁月的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