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10日,
我们迎来了,
第33届世界精神卫生日。
精神卫生,与我们息息相关,
关于精神卫生,
我们要了解些什么呢?
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自身潜力,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工作,并为其居住地做出贡献。
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精神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曾被公认为是心理健康“最经典的标准”:
- 充分的安全感:能够信任自己和他人。
- 自我认知清晰:了解自己,合理评估自身能力。
- 目标切合实际:设定并追求符合自身条件的目标。
- 人格完整: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 良好学习能力: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良好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保持良好互动。
- 情绪稳定:能够适度表达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 需求得以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 发挥个性: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 适应环境: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并能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焦虑状态≠焦虑症、抑郁情绪≠抑郁症等,这些情绪状态都是心理处于动态失衡的健康状况。出现动态失衡时,会根据严重程度区分为不同等级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严格区分,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经过调节后能恢复平衡,属于正常情况。
精神卫生的维护
学生篇
-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心理健康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自我了解,而且还可以成为达到自我调节必不可少的武器。我们要认真的上好心理健康课程,自觉阅读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或者是收听有关的广播影视节目等。
-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调试可以增进我们的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增强我们的体魄。自我调试就是调整认识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调节情绪,丰富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
-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要作息合理,膳食平衡,科学用脑,适度运动。
-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当我们产生心理问题后,首先应积极的自我调节,但问题如果无法得以解决,应该积极的去寻求老师同学或者专业机构的帮助。
家长篇
在孩子成长期间,充满关爱与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推动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 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了解儿童发育的进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有一些问题是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出现,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问题行为就自动消失了。家长要允许孩子犯他那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如果孩子完全不犯错误,就不能从中学习和成长。合理的引导,会有助于孩子学到责任和聪明的应对。
-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家长教育引导孩子的基础。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需求积极回应,孩子会较少出现消极情绪。与家长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能正确解读家长教育自己的信息,能接受家长的批评,也不会记恨家长。
-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行为是一面镜子,反应的是整个家庭的状态。家长积极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帮助儿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培养生活的独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促进因素。坚持重要的规则,标准和价值观,但又乐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和孩子一起商讨问题。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但不会控制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会更自律,问题行为也会更少。
- 给予支持和陪伴
家长要及时反思和调整,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与陪伴,不要急于去改变或纠正孩子的行为或者情绪。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烦躁、情绪激动时,平静的陪伴比询问更重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但又不会有特别大的压力。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向孩子表达对其情绪的理解,进一步沟通可能的原因,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解决现在面临的困难。
如果学生的不良情绪状况持续时间较久、强度较大,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且很难通过自我调节而有所改善,请你尽快联系相关专业机构,当然,学校心理老师也将竭诚帮助你。
精神卫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行动的方向。让我们携手,不仅在这一天,而是在每一天,都用心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为自己和他人的精神健康贡献力量,共创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