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儿童心理健康,让“花朵”向阳而生
儿童失眠可能源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者家庭氛围不良、亲子关系紧张或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失眠的儿童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白天则精神萎靡,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成绩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产生学习上的无助而厌学。而厌学往往与失眠相互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去学校,一提到学习就烦躁不安。
家长要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老师也应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摆脱失眠和厌学的困扰。
那么,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有哪些?家长应该怎么做?
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儿童年龄段一般指从出生到18岁以下的人群,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阶段的身心特征:1.婴儿期(0-1岁):身体快速发育,开始认识周围世界;2.幼儿期(1-3岁):语言和运动能力发展迅速,好奇心强;3.童年早期(3-6岁):开始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4.童年中期(6-12岁):学习能力增强,逐渐建立价值观和道德观;5.青春期(12-18岁):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追求独立和自我认同。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适应能力下降、进食障碍、成瘾行为、自伤和自杀、冲动行为、躯体化症状、创伤后应激反应等。
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有哪些?
1.情绪方面: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表现为紧张不安、过度担心、易惹、脾气暴躁、悲伤、失去兴趣等。
2.行为方面:孩子会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等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表现为不出门、不去学校、不与人交往、胆小怕事等。此外,自卑心理也可能困扰部分儿童,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家庭方面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避免在孩子面前情绪宣泄,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能以成绩论英雄。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陪伴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鼓励多开展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家长需要对孩子持有一种适度的期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学习和成长,避免“过度教育”,期望过高、支配过多、强烈的压抑都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心理产生扭曲。
2.给孩子足够的话语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足够的“高质量”陪伴时间,与孩子平等、真诚的交流,尊重并了解孩子的意愿。在其中也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选择之后会出现怎样的后果,让他感受到尊重,并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话语权。家长如果忽视孩子的发言权,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漠视自己的权力。家长认真聆听孩子的意愿,与孩子共同商量办法,让孩子感觉得到大人的重视和尊重,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了解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孩子的发展有个体化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当今孩子对个性化的要求非常高,你如果压抑,他们就会抗争。家庭教育要个性化、专业化,家长需要学习和成长,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教育不能过分强调共性,忽视甚至是抹杀个性。统一的标准下孩子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孩子都像是统一的“标准件”,缺少创新思维。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发展孩子的个性,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让教育填补孩子的弱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优点。
4.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关爱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或者是以孩子不舒服的方式给予过多,孩子就会有心理压力和负担。久而久之,万一孩子那件事做的不好,或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孩子就会有愧疚感、自责,觉得对不起家长对自己的付出。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关爱,孩子心理会更舒服和坦然。
5.不可忽视的性教育
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学会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始于儿童早期。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情感和社会关系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多数青少年开始探索性和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普及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两性知识,养成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二、学校方面
1.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和学习状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支持。
2.适度降低对孩子学习要求。在失眠和厌学情绪强烈时,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3.及时、定期的安排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
三、儿童自身心理咨询辅导
1.及时的沟通和心理辅导。采用放松练习、绘画疗法、音乐等疗法释放压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不良情绪。
2.缓解不良情绪。引导孩子应用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写日记等方法疏解不良情绪。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绘画班、舞蹈班、体育俱乐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孩子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让每个儿童的心灵花朵都向阳而生!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河南省胸科医院 李艳鑫
审稿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南医院 张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