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秋日正是读书好时节。9月7日兰印园经典读坊书友相约“白露”,“云”端相聚,一起跨越千里,跨越时空,迎来了《黄帝内经》夏秋诵线上分享活动,一起探索与学习的盛宴。
一、《黄帝内经》夏秋诵活动序幕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由多人完成,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医之始祖。
兰印园经典读坊《黄帝内经》夏秋诵始于5月20日终结于9月7日,盛夏的热烈逐渐淡去,初秋的温柔如约而至,我们感受到“天地之道,阴阳为纲,变化之源,生命之秘”。
在这一百天里,每一位书友每天诵读打卡,每十天分享读书体会,一路陪伴,坚持走来,诵读不停歇。一起努力,奔赴诗与远方!朗读丰富了书友们的闲暇生活,同时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打卡负责人:玲子将根据大家入群顺序,为大家编制学号,并在每天晚上9:10公布当日打卡情况。
二、喜悦分享
书友张丽珍《黄帝内经》诵读线上分享:
这次《黄帝内经》诵读从5月20日开始到今天结束,整整3个多月时间,这本书原来也听说过但自己从未读过,因为这本书带拼音,免去了查生字和别字的过程就省去了不少时间,尽管如此有些内容仍是不好理解,因此就在第一遍初读时,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同时也加读了白话文,对自己加深理解很有帮助。
古代圣人高瞻远瞩,把人与自然,天地宇宙进行了相互联系,分析了人类的生命现象,提出了如何养生,如何治疗各类疾病,认识并熟知人体各部穴位,如何诊脉对症下药等等一糸列中医科学命题。比如说古代圣人在教导人们要及时避开虚斜贼风,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不焦虑,不过度劳累,这样生命真气就会顺畅,守住精气神,这样吃什么就觉得有味,穿什么就觉得很美,平时有自己的爱好,生活中不攀比并能做到知足常乐,这样生命之气就会顺畅,就能达到长寿的愿望。
在诵读中经常遇到生活中一些一知半解的东西在书中得到了印证,学到了不少医药常识,如在《黄帝内经》素问书中所阐述的“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脉,脾主肌肉,肾主骨骼。“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睡眠不好是由于五脏有所损伤或情志游移,如果这两种情况不能消除,失眠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脉与人身体相应,筋约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如一年四季气氛各异,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配合如六律六呂的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路分布全身,如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
春天人体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体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体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体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体的气血在骨髓。
病有新有久,处方有大有小,药物有毒无毒,服用时有一定的规则,凡用大毒之药,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有毒药物,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小毒的药物,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即使无毒之药,病去十分之九也不可再服。以后就在饮食上调养,不要用药过度,以免伤其正气。对恢复期间的病人,必须注意保养,协调阴阳,耐心等待天时,谨慎守护真气,不使其有所消耗,其形体就可壮实,生气就可以长养,不要违反四时的运行规律,善于调养,协调阴阳,等待真气的恢复。
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源泉。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变化,不违背四时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就不会被疾病现象迷惑。
读完一遍半《黄帝内经》,觉得里边有学不完的东西,上面所述也只是肤浅的认知和感悟。
感谢任圆老师为小伙伴们搭建的读书平台,让我们紧跟着爱学习、肯钻研、正能量满满的任园老师一直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感谢各位志愿小伙伴们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小伙伴们一路走来的暖心陪伴!
谢谢大家!期待着下期诵读的到来!
书友张云燕读《黄帝内经》随笔
终日乾乾行事
终日乾乾夕惕
养吾浩然正气
涵我精气神气
力戒贪 嗔 痴
力达中 和 衡
养生之道
终身修炼
怡神之用
终生受益
日日精进
便是大德
与时偕行
便是有福之人
书友苏静线上分享:
2024年5月20日,开始了《黄帝内经》诵读的同时,我也带领新一年级的小伙伴开始了《唐诗三百首》的诵读。虽然这两本书都没有读懂,但是,我明白了“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的道理。所以,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苛求”学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今天,我亲爱的小伙伴没有参加线上分享。我没有问“为什么”!以她对生活的热爱,她不会轻易“缺勤”。
祝愿每一位小伙伴——安好!
书友文清分享有感:
《黄帝内经》诵读,做不到精,但受益匪浅。习惯于走一程路作一小节,仅此。
三千年前,素问,灵枢,黄帝,岐伯;天地,日月,四时,阴阳;五行、五音、五味、五气、五脏…自然界的负阴而抱阳,寒来暑往,春生冬藏,对应着人类身体运行的方式方法,日出作,日落息,敬畏天地,道法自然!于是会想起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安;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静;欧公“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释然;苏轼同坐明月清风“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淡泊;王禹偁“公退之暇,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的洒脱……皆恬淡虛无,精神内守!
世界之大,有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也可以有“决起而飞,投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高下不相慕,允许一切发生。
心静了,平和了,从容了,你笑了。甘其食,美其服,形与神俱,终其天年,乃百岁而去,可否?
风轻云淡分享有感: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中国古典经书之一,阐述了人要顺应自然的养生秘诀、不同季节如何饮食起居,阴阳五行如何相生相克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更多的是阐述了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有些专业性的术语和治疗方法不是没有任何医学知识基础的人能看得懂的,但是它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理论还是可以理解的,这就为我们日常的生活提供了借鉴之处,希望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能经常性的再深入阅读学习,并且多阅读其它的经典著作,例如道德经、易经等,希望它们能相互注解,让我们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老祖宗传下来的思想理论和技术。
任园分享有感:四“因”归一
读《黄帝内经》,我有四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1. 因人而异。书中写到,不同的人患了同样的病,治疗方法不同。原因是人的类别各异,体质不同,疗法自然不同。
2.因地制宜。书中还谈到,虽然都是中了邪风,但中风部位不同,医治方法也不能相同。身体各部对应自然各处,山水不同,章法自然不同。
3.因材施教。书中很明确地提到任何人都可以从医,性格不同,可从事的具体工种不同。多么智慧的结论!扬长避短,即为有用之才。
4.因果相应。有其果必有其因。病理如此,人生亦如此。回忆个人成长、老人康复、孩子求学,都能充分印证到这一点。坚持善良,寻找幸福。
我们在诵读经典中练达人生!
书友周菁《黄帝内经》读书分享:
最近时间在读《黄帝内经》,我的感受就是太深奥了,这是一部中医的经典,也是一本天书,古人把人与天地、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觉得人应该敬畏天地,顺应自然,身体才能健康,生活才能顺遂。
每一个人看到的、理解到的可能都会不同,中医最高明的地方是,医者要了解病人的身份、地位、饮食习惯、所处环境、经历的情绪,还要根据四时变化来进行诊治,这既是中医的科学性也是中医的局限性,这样很考验医者的水平。所以我说,我相信中医,但是好的中医太少了,遇到一个良医太难了。主观意识太强,不能形成统一的救治方法,庸医还会害人,这也是中医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鲁迅先生就对中医深恶痛绝。但是中医的经络说对养生保健、治未病等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推崇的地方。
今天早上读到《灵枢》之二十九篇《师传篇》,“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说得真好呀!统治百姓和修养自身,处理小事和处理大事,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只有顺其情才能治理得好。所以这就是所谓的“顺民意,得人心”。如果是养生的话,就要注意“阴阳、经脉、营卫之气的顺逆”,所以说读《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懂得养生与养心、治国与治家的一些道理。即使是批评的话,也要委婉地讲,让别人易于接受。“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晓以利害”,才能突破沟通障碍。
近段时间在读《黄帝内经》时我常常想,这部数千年前的经书,是一部医学巨著这毋庸置疑,但里面肯定会有一些受限于当时的条件造成的认识不足或错误的地方,特别是现代医学我们有了先进的仪器进行辅佐之后,对人体的了解应该更科学,有没有人(当然得是医学大家)对它进行勘误、订正呢?如果有,我觉得应该流传于世的是勘误过的医书,以免以讹传讹,这才是对中医的有效传承,中医学才能真正光大。
三、结语
线上分享活动是一次知识的探索和心灵的洗礼。用行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书友们在兰印园经典读书坊里收获了知识、友谊和成长。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次成长的旅程。让我们期待下一个秋季,继续在园里播种希望,收获梦想。
“撷一律书香,润秋日时光。”如果是说生活是场消耗,那么读书便是补给。爱读书的人都拥有一个枝叶繁茂、青翠可喜的个体世界。愿大家常读书、静修身、惜四时,期待下次以书会友,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