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祁阳,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的父亲有一个发小,也是一个我很崇拜的人——唐叔叔,早年他跟随父母在祁阳南来北往,因而对祁阳各镇的风物人情如数家珍。他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常年在各镇各乡支教,没有一个固定的学校。哪里需要教师,他们就背着行囊奔向哪里,他的父母也经常过着南北分居的牛郎织女般生活,一个学期难得相见。
唐叔叔,从小跟着他母亲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大桥湾乡。他虽不是我们村土生土长的,但我们村可以称得上他的第二故乡。大桥湾,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僻静地方,那时候里面有五、六个小学,散布在周围的山脚下,如今只剩下了大桥湾完小,那也是我父亲和唐叔叔的母校,他们在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这里山上树木茂盛,丛林杂生,但以茶油树最多。印象最深的是深山老林中的老油茶树,每年春天长的茶耳如手掌般大,长的茶泡如拳头般粗,远远望去如同一个个洁白的小雪人。那是我父亲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野味——人间绝品:甘甜多汁。每年十月摘茶油子后,便是小孩子最忙碌的时候,我父亲和小伙伴们开始满山遍野去捡漏,把大人们不在意的、掉在地上的茶油子和树上漏网之鱼收回家,几天下来战果颇丰。这也让他们成为了家里最受欢迎和重视的人物,可以为家里增添了一笔不少的收入。晚上,他们小伙伴也时常聚在一起闲聊,都认为越是危险的地方油茶子越多,例如长满荆棘的地方,例如陡峭山坡上,那是很多大人不敢涉足的。每当此时都有点看不起大人们,一群胆小之辈,随后便得意的开怀大笑。
那时的小学大多都办在祠堂里,祠堂在村庄上,地势相对要高一些,站在祠堂门前就可以看田园风光,看村烟弥漫渐浓,看白云悠闲漫步山腰、看清风徐来树木摇曳着身姿歌唱,看晚霞掠过山岗直上云霄,看夜幕悄然而至,看繁星点点,看遥远的星空。听父亲说,唐叔叔和他的母亲在这里生活了多年,他们以祠堂为家,在我们这个旮旯窝里给村里的小孩们传授知识,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之中很多人学有所成,走出农村。唐叔叔便是其中之一,我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辍学,一直留在农村,但是他们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岁月如梭,如今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父亲和唐叔叔年近花甲,逝去的时光带走了些许的记忆,但始终带不走茶油的清香,因为那个故事里有一份美好的回忆。
记忆中我与茶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8年,我就职于长沙一家民营企业,那时网络代购正方兴未艾,老家同学家里新开办一家榨油作坊,那一年茶油丰收,囤积了不少油,苦于销路不畅,要我帮忙在朋友群售卖,记得当时我们的广告标语是这样写的:“我们不生产茶油,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祁阳特产,小籽油茶;物美价廉,馈赠佳品。”还附上一张一张包装朴素的茶油照片,因而没有铭牌和品牌,为了方便称呼其为“小籽土油茶”,一下子获得数位“盆友”的点赞和咨询,甚至还提前预定了几十斤。
看见预售喜人,就立马从老家通过客车捎运了第一批特产。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搭车去长沙客车南站接货,当看到一桶桶泛着金黄又通透的茶油,我们细心检查包装有没有溢油,如获至宝,犹如遇见多年不见的老友般亲切和温馨。脑海中,不停回忆起,多年前和父亲一起种茶树的情形,当年的树如今也已经从小小树苗,长成了合抱之木,亭亭如盖。是否也开花了?也结果了?果子也可以榨出香飘四溢的茶油?也想起了,每次回家父母都会用茶油煮草鱼,那也是招待客人必备的农家“佳肴”,想念那可口的美食了。猛然一想,才发现自己离家已有一年了。
2019年那个夏天,我辞去了长沙的工作,重新做出了职业选择,选择回到了祁阳农村,也是唐叔叔的引路,我才顺利地走向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唐叔叔作为我从教工作上的良师益友,数年来一直关心我的工作,关注我的成长。
常年在老家工作,又是在农村,我和茶油才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那是2020年的夏天,顶着炎炎烈日,我跟着爱好骑行的同事在祁阳的各个街道和乡间小路骑行,感受祁阳的风土人情。有一次,我们从黎家坪骑行三十多公里来到向往已久的唐家山,那时的唐家山还在进行着茶油文化园的各种开发和建设,一路骑行,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当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油林映入眼帘,走近细看,每一棵树都像一名昂然挺立的小战士,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祁阳竟有如此规模的茶油基地,让我不禁想起了本地茶油的龙头企业——金浩茶油,有这样一句广告词:“金浩茶油,贵得有理由,”那也曾是祁阳人民的骄傲企业,现在应该也是。这么大规模,也的确可以支撑本市茶油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不禁心里暗暗自喜。
记得有一首歌咏茶油的曲子《茶油情》,化用其中的歌词来歌唱一下我们唐家山的茶油,“这就是我家乡,美丽的唐家山,彩蝶纷飞迷人眼,人间奇果来添香”,真是恰到好处。
如今,我每年都会回去看一看,父亲当年栽种的茶油树,已经长成大树,都是本地土茶树,每年采摘的茶油果也可以榨出好几桶新油,这可比起以前好得多了!看着那洁白的茶花,看着那形状各异的茶泡,看着那金光通透的茶油,我的思绪不断涌现……茶油果啊,你是祁山的馈赠,我们也因此结缘,就如同茶油树扎根在群山之中,我也将继续扎根在乡村教育的一线,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作者简介:梁志宏,男,祁阳下马渡人,中共党员,现任教于祁阳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爱好写作、摄影,曾参加祁阳市职工摄影大赛荣获三等奖,参加祁阳县教育局师德师风征文比赛一等奖,座右铭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