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龙九年制学校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倾情助力脱贫攻坚

后山墨客
创建于2018-01-02
阅读 5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米粮镇灵龙九年制学校地处秦岭南麓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当地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县教育系统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充分发挥学校育人职能,创新开展“教师+学生1+1”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为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注入强大动力,学校严格落实,取得显著成效。

    一、明确帮扶职责。县科教体局党组制定下发了《镇安县教育扶贫“教师+学生”结对帮扶工作实施细则》,统揽指导全系统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工作,印制了《结对帮扶手册》。学校根据细则制定了帮扶方案,从生活上帮助关心,思想上答疑解惑,学习上帮助指导三个方面具体明确了教师结对帮扶职责。同时,制定下发了《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考核办法》等制度规范,将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教师师德和绩效考核,严格考核、有效落实。

    二、核准帮扶对象。依托全县建档立卡户信息系统,对全校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进行了全面摸底,核准学生家庭状况、收入水平、致贫原因等,做到“底数清”。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找准贫困学生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了问题台账,做到“问题清”。针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做到“对策清”。学校根据本校贫困生实际,由全校29教师参与,对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做到“责任清”。对摸底出的87名贫困家庭学生家庭状况、帮扶教师等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对享受的各项资助政策,得到的学业、生活等方面帮扶全程记录、全面记载。

    三、开展帮扶助困。具体为“五帮五助”:一是帮物质资助,助生活改善。全校教师通过“大家访”,全面了解在校生家庭情况,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学生及时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协调落实各项教育助学优惠政策,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提高生活质量,确保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辍学。二是帮品德养成,助健康成才。教师与帮扶学生每周谈话2次以上,与家长沟通每月不少于1次,走访困难学生家庭每学期不少于1次,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心理辅导, 对学生进行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疏导,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对父母双亡的孤儿、留守儿童,打破班级界限,选拔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已婚女教师担当“代理妈妈”,在心灵上给予慰藉,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三是帮学习提高,助学业进步。结对帮扶教师及时跟踪了解帮扶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指导,每周定时给予帮扶学生课外辅导,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解决学习疑难,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四是帮特长培养,助全面发展。帮扶教师善于发现帮扶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其闪光点,及时、主动与音体美对接,利用社团活动、延时看管等开展针对性强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寻到自我、找到自信,激发潜能,培养个性,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五是帮家庭教育,助快乐成长。通过走访、召开家长会等,优化家长教育理念,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开展以来,全校29教师与87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生活得到一定改善。除了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之外,帮扶教师尽可能的给贫困生提供物质帮助,截至目前,全校没有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困辍学失学。二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教师与帮扶学生之间进行的座谈交流、心理疏导,弥补了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亲情缺失。使每名贫困学生“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促进了贫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贫困群众免除了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精力改善生活条件,摆脱贫困面貌。三是学业得到明显进步。通过结对教师一对一的课外辅导,和利用课余时间补缺补差,促进了贫困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今年学校举行的几次大型考试,成绩优异和进步突出的学生,贫困学生占60%以上,为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将来改善家庭贫困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阅读 5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