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其目的是通过“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活动,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对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自“世界精神卫生日”确定以来,根据每年的活动主题,世界各国每年都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拍摄、宣传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等等。“世界精神卫生日”也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0年起,我国卫生部也开始在“世界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理念,普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这提高了我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了精神卫生知识,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促进了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充分体现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动作发展正常、情绪健康稳定、乐意与人交往、性格特征良好,具有正常的生活能力等这些都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适当的评价自己的能力;
(3)人生理想是现实的;
(4)不脱离周围真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够适度发泄和控制情绪;
(9)在满足群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家长一定要多加留意和识别,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千万不要选择逃避而耽误孩子的发展。
“易发脾气”
表现形式: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现,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
干预技巧: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
“过度依赖”
表现形式:3岁以上的孩子虽然对父母还有依赖性,但有的孩子只要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就要一直趴在大人的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大人陪同。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
干预技巧: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过度恐惧”
表现形式: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退缩行为”
表现形式: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
“厌食心理”
表现形式: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孩子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我们要注意
1.不当众批评孩子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2.不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3.不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4.不过度亲近孩子,应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5.不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
6.不欺骗和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7.不要代替幼儿解决所有困难。要帮助他们去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教会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8.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打骂会使孩子养成、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希望家长们重视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支持、鼓励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真正的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生活,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