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我胆小如鼠》(余华)

叶子
创建于10-04
阅读 42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这是余华的一本中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一个地主的死》。前三篇被余华称之为他中篇小说里面的“成长三部曲”。因为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少年,写的是所有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的经历。

这回是我看后迟迟没有提笔书写读后感受的一次。有种似有许多话,又不知从哪里说起的困惑。余华说的“年轻人能在里面获得正在经历的共鸣,已经度过了那个阶段的人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回忆。”我把记忆线放长、再放长,搜索、对照与少年相似的经历,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是呢!我现在可以大胆说出来“我也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懦的孩子中的一个”。而在童年、少年、青年这一路的成长中,这句话我何曾愿意承认并且说出来呢?因为,那对曾经的自己来说,有一种耻辱感和无力感。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人的口中委婉地说是“这孩子很内向,胆子有点小”;背后的意思也许就是“这孩子挺怂、好欺负”。

故事里的孩子就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他的创伤来源于他目睹了同样“胆小”的父亲命运的结局。他胆怯,但同时又充满自尊。从小听到母亲嘴里夸奖的话就是“我们家的杨高是最老实巴交的,他听话、勤快,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从来不到外面去闯祸,从来不和别人打架,就是骂人的话,我也从来没有听到过……”而在别人眼里就是“胆小如鼠”。

这样的话我听着很熟悉。这也是当年我的父母夸奖自己孩子常说的话。我接受了“吃亏是福”的老理儿。可现在想想,哪个孩子是心甘情愿的呢?哪个吃了亏不委屈呢?无论父母、老师、长辈的话,我都会乖乖地听话、照做,也不做越矩之事。老师对我的评价亦是“内向、老实、勤奋”。因为,我胆小怯懦。其实,我是羡慕那些天不怕地不怕,胆子贼大的孩子的,他们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让自己吃亏,也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忆中,我顺从的时候太多,那些稍稍需要些勇气的事情就屈指可数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个子很小,我不敢和人争抢,我觉得那些都不属于我。虽然老师们对我很关照,我也不敢跟老师提要求。小时候我是不吃肥肉的,吃了就会干呕。幼儿园饭菜里的肉是不敢挑拣出来的,怕老师说。于是我偷偷塞进衣服口袋里。到家再偷偷扔掉。妈妈经常会发现我的衣服口袋是油的,我自然也不敢跟妈妈说。在诸多次之后,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说出了实情。妈妈也并未指责,只是咯咯咯地笑,觉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办法。

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人设一直是听话懂事、老实本分、稳重勤奋。属于老师喜欢的那类学生。其实,核心的特质还是“胆小”。唯一一次和这个形象反差的事,我为姐姐出头“拔份儿”,那年我大概七八岁吧。姐姐被门口孩子欺负哭了,我进厨房抄起菜刀就往外跑。我奶吓坏了,瘸着一条腿的她追出院子,嘴里喊着“干啥去?”我小碎步跑着,呼哧着说“***欺负我姐,我找她去!”瘸腿奶奶拼了老命追上了我,夺过了刀,拽着我胳膊把我“押”回了家。

上中学的时候,我继续保持着我一贯的“人设”,它已经是我不可分割的标签。其实,那时的我,已在质疑自己的胆小怯懦。在我心里,我知道,少年长大了,有时会冒出“我为什么要做个如此听话的孩子?”我开始意识到,我所选择的路,是父母未曾走过的路,也许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经验可借鉴,我要靠自己了。

中考前,几个同学的父母被请到学校,包括我的父母,商议的是学校可以保送我们直升本校高中。父母对于如何选择也是迷茫的。我的班主任说,“这孩子不属于聪明的,但是勤奋,考个重点中专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个时候,重点中专是就业的保障。基于此,能够留校直升高中,应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按理说,我该知足,听从父母和学校的安排。可我的心里是憋着一口气的,小升初我也在保送市重点中学的名单里,但最终被刷掉了。老实本分的爸妈也傻了眼,对他们来说,能够帮助孩子的就是讨个说法。区教育局的答复是,重点中学的校长和区教育局的局长是平级的,他们无权干涉,学校有权优先选择和学校有合作关系某研究所的职工子女。爸妈悻悻而归。从那时起,我憋着一口气,高中要考回去。最终,我没有选择留校,而是参加中考博一次。我只问了我爸一句话“爸,脑子不聪明的孩子能上高中吗?”我爸回答“能,只要你努力。”我第一次为自己命运的选择胆大了一回。中考后,我如愿考上了那所学校。至今印象深刻的一幕,在发榜那天,我进了那所高中,我曾经的小学同班同学,研究所的那个孩子,走出了那所高中。这一进一出的画面,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情景。我第一次为自己有些冒险的选择略感“后怕”,但也为自己大胆的选择而庆幸。

如果说中考,是我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小试牛刀”,高考志愿的选择,是一次彻底违背了父母替我作出的选择。试填报志愿时,父母让我选择财经类院校和专业,因为当时我们文科班基本百分之七十的孩子选择了同一所院校的不同专业。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我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我是家里第一个参加高考的孩子。所谓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其实是两眼一码黑地选择。我在听从父母的意见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之间摇摆不定。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所谓的“胆小”,实质上是害怕承担选择的结果,害怕别人的种种看法,而把自己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保护。也许是安全的,但也意味着我要把自己的想法封存……也许就是一辈子。在正式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最终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决定报考法律专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我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说服父母,只说了一句“我想为自己做回主!”爸妈这回没有反对,但妈妈还是提出一个条件,必须留在天津。我妥协了。也许,我的勇气还不足以完全突破自己,又或者自己还不具备绝对的实力。

多年以后,回望自己走来的路,有波折、总体上算是平顺,也朝着自己的目标继续走着。这也许还得益于自己的“胆小怯懦”。但对于它的理解已完全改变。胆小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更高的自律性和更严格的底线思维,这是极符合我的专业特质的。胆小的人,更加敏感和敏锐,通常保持自我检视和觉察的习惯,也因此更容易共情。在书的结尾处对余华采访的访谈录中,他也提到了“怯懦是一种美德,敏感会带来发现”。我亦有同感。

在为人母之后,我时常会因为女儿的“胆小怯懦”而愤怒,用“勇敢点”“大胆点”等等去鼓励她,生怕她像我一样“吃亏”“受委屈”。因为,我只看到了我童年里因此受到的创伤。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是我出了问题。胆小,从来不是缺点,更不是罪过。在当下追名逐利、全面内卷、平民造星的时代里,人能有适度恐惧感、怯懦感、不安感,才会有敬畏感,也因此会变得越来越善良。我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何必为难女儿呢?我何尝不是在女儿身上看到自己曾经创伤的影子才无法释怀。于是,所有过往经历中感受到的“失衡”都会归于平常之心。

阅读 4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