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十一长假,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寒露凝,秋风吹,一夜寒凉一叶秋。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寓意着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结了,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寒露节气之后,热气消退,天气渐转寒。在这一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也就是说,寒露养生应注重“养收”这一原则。
寒露时节的中医养生保健保健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寒露养生之起居篇
(1)防寒保暖:天气寒凉,日夜温差大,做好保暖工作是第一步。“寒露不露脚”,防防寒工作的另外一个重点是不要赤膊露身,大街上经常还是可以看到穿无袖衣服的少女,其实这样单纯为了美观而露出胳膊的行为对健康有很多不利的影响。“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就是最好的养身之道。另外,秋季是腹泻的多发季,做好腹部的保暖能有效预防腹泻疾病的发生。
(2)早睡早起,保证睡眠: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让身体状态好转,精神状态也会变好。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寒露养生之运动篇
生命在于运动,寒露时节,温度严重下降,人的免疫力也相对不足,这时候需要增加运动来健身保健,寒露前后温度变化很大,由开始的凉爽变成了寒冷,很多人都不能做到及时的适应,这段时间不适合做太剧烈的运动,健走和慢跑这种缓和的运动是最佳选择,能活动全身的肌肉,也能适当增加身体阳气。
三、寒露养生之饮食篇
寒露时节,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秋燥病”,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原则,饮食上以温润的食物为主,可选择有滋补脾胃、润肺养阴的新鲜蔬果:如梨、葡萄、香蕉等,胡萝卜、山药、冬瓜、藕等蔬菜,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
脾胃虚弱的人群,需要少食生冷,可以多喝热药粥健脾养胃。
1:莲藕木耳排骨汤
原料:莲藕、木耳、排骨适量
制作:排骨洗净、焯水,捞出后入热水汤锅中,放入葱姜,小火煲1小时,后加入木耳和莲藕块,炖至莲藕熟透时调味,再炖20分钟即可。
功效:润燥养阴、健脾和胃
2、川贝雪梨汤
梨是秋季的应季水果,梨肉色白,入肺经,性寒可以养肺生津、清热化痰、润燥通便,可以称之为最适合秋天食用的水果。
原料:雪梨1个,冰糖25克,川贝少许。
做法:雪梨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掏空,成一个梨盅。梨盅里放入几粒川贝和冰糖,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将雪梨放入碗中,加冰糖、水,隔水蒸30分钟即可。
功效:川贝是常见的中药,雪梨也是常见的水果,而川贝炖雪梨历来也是大众所公认的清润滋补佳品。川贝能清热,入肺经可润肺化痰;雪梨也是清热滋润之佳品。
3、山药莲子百合粥
秋天天气转凉,寒气从肚脐入,人一不注意,就会腹痛腹泻,甚至会肠胃感冒。
所以,秋天不但要养肺,还要养护脾胃。中医讲究五色入五脏,色白能入肺,培土可生金,健脾也有助养肺。因此,这个药膳里所有的成分都是白色的,既健脾又养肺,符合秋季养肺,顺时养生的特点
四、寒露养生之中医保健篇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一场秋雨一场凉,寒露时节要逐渐增减衣服保暖,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寒露时节要早卧早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顺应秋季收养阴精的原则,早起能舒展阳气,以达阴阳平衡。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自然界中的
1、艾灸
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大幅减退,阴气渐生。中医来讲,艾灸具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寒露以后,是感冒的多发期,艾灸可以迅速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预防感冒,也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手脚冰冷等。
寒露时节督脉主灸: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主灸: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寒露单个穴位可施灸天突穴,如果腰、背疼痛可加灸委中穴;寒露后易犯肩周炎可加灸肩井穴。
2、温灸刮痧
温灸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融合了温灸和刮痧的特色中医治疗技术,将温灸罐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痧斑,再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经络、穴位或病痛部位,温通结合,补泻兼施。
温灸刮痧将艾灸与刮痧有机结合,既发挥了艾灸祛风散寒除湿、补益元气、通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作用的同时,又保留了刮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细胞代谢、抗炎镇痛的作用。
3、中药足浴
俗语有云“寒露脚不露”,寒露时节,当注意足部的保暖,白天勿赤脚,以防寒从足底生,夜间四肢莫伸被外。此外,泡脚不仅能温肾散寒,又防秋燥,且有助眠之效,正如苏轼有诗曰“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但是,泡脚须注意:
1、泡脚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感胸闷、头晕,应暂停止。
2、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下可致消化不良。
3、中药泡脚宜用木盆,金属盆可能会与中药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有害物质。
4、儿童、女性经期泡脚需咨询医生,并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
沐足方法:进行中药沐足前,需将药材放入药煲中加水3000毫升煎取汁1000毫升,将药汁倒入沐足桶中,加水兑开,至水温约45℃为宜,浸泡双足,水位应超过脚踝关节10厘米,可配合足部按摩,并另备热水壶,适时加入热水保持水温。沐足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沐足后应立即擦干双脚,并注意足部保暖。有心脏病或素体虚弱者,沐足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糖尿病人末梢感觉较差,沐足时应注意水温情况,以免烫伤。凡足部皮肤有疮疡、皮疹、外伤者,不宜沐足。
1.关节疼痛沐足方
药材:花椒20克,独活20克,牛膝15克,杜仲15克,鸡血藤30克。
功效:祛湿散寒,活血止痛。适合寒湿闭阻脉络、腰膝冷痛之人。
2.温经祛寒沐足方
药材:艾叶30克,花椒30克,桂枝30克,生姜30克。
功效:温经祛寒,活血通络。适合畏寒喜暖、手足冰凉之人。
天气寒冷,人体周围血管倾向于长期收缩,容易导致血压升高,继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事件。针对不同人群,中医各有应对方法。
老年人高血压
以收缩压增高为主,特点是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减退。中医辨证多见肾虚血瘀,治疗以益肾活血为主。
青年人高血压
中医以肝阳上亢、肝火旺盛辨证为主,治疗应清肝泻火,可选择含有羚羊角、珍珠、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用来缓解治疗心肝火旺、痰热壅盛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失眠、烦躁不安有不错的效果。
更年期高血压
多以内分泌失调为主,中医重在调理阴阳,壮阳与滋阴泻火同用,治疗用药以二仙汤加减为主。
治未病中心简介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秉承“天人合一、未病先防、保健养生”的理念,突出中医特色,开展中医特色体检、健康调养咨询、中医诊疗、中医特色传统疗法、健康养生等相关业务。制定“因人制宜”的健康调养方案,指导您的生活方式,根据您的不同体质状况,同时给予中药治疗、膏方调理、传统疗法干预,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主要特色项目: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调养咨询、中药调养、特色针刺、艾灸、推拿按摩、中药贴敷、拔罐、刮痧等。
地址:月田镇中心卫生院三楼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