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话流坑(散文)

作者      吴建毕

用户14107494
创建于2024-10-07
阅读 4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流坑——是江右民系一座闻名遐迩的古村,有古建筑二百六十余处,二零零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4A景区。今年国庆,天气转凉高速免费,我和老伴驱车去了流坑。流坑座落在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背靠雩山山脉,西北麓是金鼓峰,古村群山环抱,四季常青,一条由崇山峻岭间蜿蜒流淌过来的乌江之水,在此三面环绕后又不舍昼夜缓缓向西,流进赣江注入鄱湖……

       上午九时,到达游客中心,换乘观光车后来到村口。村口游人如织,四周建筑古色古香,南面凉亭旁的古树下有古村游览图。下车后我和老伴看过图后先去看了“五桂坊”,“五桂坊”是流坑古村的重要建筑,是为纪念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董氏一门五人同时高中进士而建的……随后,我们沿着龙湖朝廊桥方向走去,廊桥是龙湖上美轮美奂的景观,也叫朝阳街,是村里的集市,早市结束后成为休闲中心,一些村民会来到这里休闲聊天、打牌下棋、吹拉弹唱,可谓不亦乐乎。我和老伴登上廊桥,见一导游正在桥上向游客介绍龙湖,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2年),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世孙董燧,六十一岁辞官回乡后对村子布局从新规划,带领族人在村里开挖龙湖与乌江连通,不仅解决了村民饮水与农田灌溉;还利用龙湖通商,流坑董氏善于经商,他们把流坑的物产及竹木由龙湖装船经乌江运往各地,又把所需物质从各地运回流坑,互通有无。

       游览流坑,我感叹古村“青砖灰瓦马头墙”的恢宏气势;亦感叹古村“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美学;还感叹古村深宅小巷堂上的匾,门旁的联……据统计迄今为止古村尚有保存完好的木制匾额及楹联共有682块之多,足以映衬古村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流坑董氏渊源流长,人才辈出名扬华夏,历史上的王安石、朱熹、文天祥、徐霞客、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都曾慕名而来,为流坑留下了诸多墨宝及作品……约莫十一时,参观完状员楼、文馆、高坪别墅、翰林楼和理学名家宅等古建筑后,我注意到村中有许多古老树种,以樟树为多,且树干上爬满了蕨类或藤蔓植物,其厚重的仓桑感,仿佛让人的思绪穿越到了明清时空……不知不觉我们来到朝朝街,朝朝街正对龙湖上的状元桥,是古村里一条热闹繁华的商业衔。两边店铺挂有五颜六色招揽生意的幌子,一些穿着古装戏服的青年男女穿梭于街巷。老伴见此处热闹索性独自逛了起来,我漫步来到状元洒坊。相传,北宋末年董藻进京赶考,一起习武的弟兄来到酒坊为他壮行,董藻豪气干云一口喝干把碗摔在地上,不想到京后高中武状元。离开酒坊去往乌江码头,忽闻鼓乐喧天,走近一看,一戏台在上演古装戏,台上唱念做打,台下人头攒动,喝彩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中午,和老伴入住古村民宿,我点了两个菜,民宿老板推荐了状元鱼,我点了流坑豆腐。之后,我给老板倒了杯水,示意他坐下,便问起古村历史。老板是董氏后人,为人厚道,他告诉我在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董合作为董氏三兄弟中一支,领着族人由宜黄迁至流坑建村,是时,流坑属吉州庐陵县的云盖乡,故董合一支称做庐陵派。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流坑由吉州庐陵县析出置乐安县,所以董合一支现被称做乐安流坑派,由此,董合亦为流坑派的开山基祖。眨眼,千年已过,如今的流坑已然成为了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约有七千余人的特大型血缘村落……说着老板喝了口水又说,流坑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尊董晋为先祖。董晋,山西运城人,官拜唐朝宰相,其孙董清然为避战乱,从山西迁入安徽,不久又迁到江西宜黄。而迁入流坑的董合是其孙,这样说来董合就是董晋的玄孙。由此不难看出董合系官宦大户人家,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当时,董清然有三个孙子,在宜黄已是五世同堂,时值五代十国战争频乃,老太爷深谋远虑为避乱世,他让老大董全举家迁徙去了德兴海口,自己和老二董含仍就留在宜黄北源。流坑四周,人迹罕至,但山青水绿林木苍萃,是一处理想的栖息之地。董合遵从祖父意愿,为选择适宜避难场所,他从宜黄一路向西来到流坑,发现这里是个宜居之地,举家来此砍伐树木修建房屋,开垦田地,饲养牲蓄,发展贸易,扎根于此,繁衍子孙直至今天……

       正说着,酒莱上来,我倒了两杯洒示意老板边吃边聊,老板起身拿来一碟花生米。我们各自喝了口酒后,他夹了块鱼便对我说:“老爷子,你知道流坑状元鱼的出典吗?南宋初年流坑文状元董德元进京赶考被皇上亲点状元,当时他把自家腌制的霉鱼带到了京城临安。一次,高宗召见偶然看到霉鱼,被其裹满的红色辣椒吸引,感到非常好看;品尝后又被其独特的风味吸引,认为此鱼是鱼中魁首,赐名状元鱼。”

       听老板说完,我笑了笑后,看着他说:“其实,霉鱼也好,状元鱼也罢,不过是百姓家中为便于长期存放而腌制的咸鱼,只是状元带来的霉鱼有幸又被皇上亲点成了状元……”

       老板听我如此说不由笑了,但他赞同我的看法。随后他喝了口酒,吃了快豆腐后又对我说,董氏一族为人谦恭,吃苦耐劳,又有着良好家风和世代崇学的传承,故董合一支很快在流坑站稳脚跟,并获得当地人信任。两宋时期,流坑董氏以科第而兴,先后出了“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的骄人佳绩,成为江南大家、名门旺族。自宋初到清末流坑共出文武状元各一人,进士三十四人,举人八十四人,贡生四十二人,且入仕为官者超百人……

       听他说完,我不禁为流坑董氏感到震撼,他们从山西迁入江西,不仅把三晋文化很好的融入进了赣文化,也为赣文化的发展、临川文化的丰富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能在科举仕宦、文教学术、经商贸易等诸多文化方面英才辈出延续千年,实属罕见……


地    址      南昌型钢厂

邮    编      330012

手    机      13870600251

开户行      中国建设银行

卡   号       6236682020000983939

阅读 4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