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已经几千年。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为了传承这种力量八年级组各班于2020年6月1日第七节课举行了“传承国学经典,学习校园文化”主题班会。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
提倡“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终被社会抛弃
五常并举,六艺齐发。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事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民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新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