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善家长课堂《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戒掉“纠缠”心态》

青少年素质教育
认证账号
创建于10-05
阅读 78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有没有家长跟我一样,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孩子。明明知道孩子专心写作业时进门送水果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但就是控制不住去刷存在感。

明明知道看孩子的日记本是窥探孩子的隐私,但还是忍不住想知道他交了哪些朋友聊了什么话题。

从襁褓里每天抱着孩子开始,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就成为共生关系

看着孩子日渐独立,不需要我们帮助时,既欣慰又落寞。

然而,我们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名号不自觉地向孩子靠拢,实际上是想从孩子那里获得安全感而表现出来的“纠缠”孩子的心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放手,与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感,是为人父母最高的修为。

最爱孩子的父母,也是最想纠缠孩子的人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一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暑假里,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夏令营,建议孩子不要携带手机,但并没有很多家长听从了建议。

到了晚上,一个身高1.6米左右的男孩子嚎啕大哭,一边拿着手机一边用手捶着枕头:“我要回去,不想待在这儿了,我就是想你们!”

孩子给妈妈打了半小时的电话,老师还没来得及去安抚孩子,就接到了妈妈的来电:

“我很不满意你们!第一,为什么下雨了还让孩子去搬行李?你们老师就不能帮着拿吗?

第二,为什么晚上9点半以后就不让孩子接电话,我们有事找孩子也不行吗?如果你们还这样的话,我明天就准备把孩子接走。”

老师表示非常理解家长的顾虑,但也希望孩子能遵守夏令营的规定,如果家长有事找孩子,可以给她打电话。

即使老师出言有章,但还是被家长无礼地警告:“如果孩子出了任何问题,你们都要负全部责任!”

一个离不开孩子的妈妈,只能让孩子更加依恋父母,最终很难适应没有妈妈的生活。  

在年幼的时光里,许多父母都会以孩子的乖巧顺从为自豪的资本。

然而,当孩子步入青春期,若这种紧密的亲子关系依旧像藤蔓般紧紧缠绕,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

那么这种关系很可能会转化为孩子心中的潜在压力,如同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还记得2009年轰动全网的杨元元自杀案吗?

早年丧夫的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不论是读书还是找工作,母亲都如影随形。

直到杨元元在上海读研究生,母亲想跟孩子一起住宿舍,遭到了学校的反对,她想去外面租房,可高昂的租金又让这对母女望而却步。

生活的压力,母亲的羁绊,她没有私人空间,没有感情生活。背负着“孝顺”的盛名,不顾同学的冷嘲热讽,步履维艰。

这样的生活让一个30岁的研究生充满了无力感,最后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心理学上把这种关系称之为“纠缠型亲子关系”,控制着孩子的父母和事事听话照做的孩子,看似和谐,却不知孩子内心积蓄的巨大负面情绪找不到出口。

最终,只留孩子在原地孤独迷茫,垂死挣扎。

纠缠越久越无助,是最令人窒息的亲子关系。

缺乏安全感,是纠缠心态的底层逻辑

记得有一次跟同事小C食堂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她把饭菜拍照给妈妈,就笑着说:“你吃饭还真有仪式感。”

只见她一脸无奈:“我现在怀孕了,要控制体重,妈妈怕我吃太多,让我每餐饭都拍照片给她。”

我一脸愕然,天下竟还有管得这么严格的妈妈吗?

小C在初中时就失去了爸爸,跟妈妈相依为命,小C也很孝顺,每月发的工资上交,事事听从妈妈的安排。

小C是未婚先孕,只因为妈妈怕她身体不好以后怀不上孩子。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男人并不想负责,留下她一个人默默承受。

当时她曾想过不要这个孩子,可妈妈的一番话她又妥协了,“你这个身体,以后再怀孕很难了,有了孩子就好好把他养大,以后也有个依靠。”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单亲妈妈更是缺乏安全感,害怕孩子离开,从而以“你年龄还小,社会经验不足,听妈的没错,也许你现在不懂,但总有一天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为由,一代又一代,无限制地纠缠着孩子。

其实,父母为孩子着想,孩子朝着父母的期望顺利发展,看似和谐,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自我。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描绘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

《小欢喜》中的宋倩把所有婚姻中的不幸,押宝在了女儿身上,把孩子当作了感情中的救命稻草。

当英子说想考南京大学时,她的焦虑达到了极点“你是不是想离开妈妈?”

错位的“恋爱式”亲子关系,把本该在伴侣身上的需求,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纠缠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纠缠关系一旦剪不断,便将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学会这3点,成为不纠缠孩子的高修为父母

高晓松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不是我们不想,只是过于焦虑。

想要戒掉病态的纠缠关系,不妨试试这3种办法。

1、改变心态,孩子不是你人生中的全部

经常有人说:“孩子就是我人生的全部。”

一句话不但把自己禁锢在了思想的牢笼里,还让孩子深感重负。

面对孩子时,我们总是充满着焦虑和担心,生怕孩子做不好。

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为了满足我们内心的一些感情需求罢了。

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全部,他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借由妈妈的身体来到这个世间,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因此,我们也要改变心态,放手去爱,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也给自己留出更多的生活空间。

2、扩大你的社交圈,收获正能量

有了孩子后,生活中的一大部分都围绕着孩子,出门也不精心打扮了,闺蜜聚会也没有了,理想更是被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所有的圈层似乎只有妈妈圈,家长群,育儿视频号,每天都是跟孩子相关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人如何不焦虑。

试着从孩子的圈层中脱离出来,约二三好友,一起品品茶唠唠嗑,逛逛街。

在吃饭聊天中释放负能量,获得正能量。

要知道,父母好心情,孩子才会更阳光。

3、寻找自己的兴趣,提升自我

央视前主持人、教育专家李小萌在《你好,小孩》中说:“最好的养育方式源于母亲内在的自我信任与独立坚定的自信。”

转移注意力,唤醒自己的兴趣点,寻找有价值的事情,为自己赋能,从精神上开始释放自我。

如果你喜欢画画,就去学画画,如果喜欢跳舞,就去学跳舞,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只要想学一定能成。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自己的内心也将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爱自己。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过:“真正的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父母只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孩子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力量。

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要做的是站在原地,看着孩子渐行渐远。

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割断与孩子的“纠缠”关系,保持一定的边界感和松弛感,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愿父母都能戒掉“纠缠”心态,给予孩子优质的家庭教育。

启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致力于帮助孩子解决叛逆、厌学、逃学、早恋、自私、自卑、自闭、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人格异常、打架斗殴、暴力倾向、奢侈消费、亲情冷漠等众多青少年常见问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自残、自杀,引导孩子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爱好学习,阳光自信,回到正轨!

咨询电话:15155969149(微信同上)

阅读 78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