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三中78期《青草地》出版了!

阿来
创建于2020-10-17
阅读 178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顾问:刘建昌  范云英  林建华  童双攀

指导老师(审核):李福来

  《青草地》文学社征稿方案(修改版)
       为给学生提供展示文学作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写作兴趣,有力提高语文素养,丰富《青草地》文学社稿件来源,特制定本方案,内容如下:
(1)对象为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段。毕业班全力备考,自愿投稿。
(2)每位语文科任每月挑选一篇质量较好习作,认真修改尽量杜绝错别字语法错误现象,在文末附上评语。学生可将稿件主动交给科任。备课组长将电子稿于每月20日前统一发至(290686575@qq.com或微信15905949080)
(3)为确保更多班级参与,原则上每班每期刊发一篇。
(4)每篇录用稿件800字之内给予作者10元稿费,800字及以上给予20元稿费,按月发放。
(5)稿件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将不再录用抄袭者日后所有作品。
(6)学生处将根据稿件录用情况对所在班级进行加分(一篇1分)。
(7)欢迎外校学生积极投稿,投稿前请科任修改并附上评语。(录用每篇送精美礼品一份)
(8)本方案从2019年9月开始实行,寒暑假月份除外。
德化三中学生处 
德化三中团委会 
德化三中语文组
2020年5月20日
学生创作
说说我的新老师
初一(5)班  陈佳妍
       每年的9月份,都是一个“崭新”的月份,新学校,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
      就跟大家来说说我的新老师吧——相处几周,我已经“摸透”了他们。
变脸演员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科,还有其他学科。每天早读都到场,不是他值班的晚自修也是常来班级报到——他哪来这么多的“闲工夫”?
       数学老师偶尔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他的面容的常态,是和蔼可亲,一笑起来,憨态可掬。如果给他穿上校服,是不是觉得他就像我们的同学啊?
      数学老师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绝技——变脸。上课时,要是有人一直在讲话,数学老师就会怒气冲冲地朝我们大吼一声“安静!”,然后马上转为碧空无云的晴朗天气,面带笑容,继续认真地给我们讲课。嚯,这晴雨表的剧变,速度真够快的,堪比京剧变脸!        
国产老外
       我们英语老师的长相,第一眼看去可能感觉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实际上她宛如水墨画一般耐看,有韵味。她不但耐看,而且英语课上得很精彩。
       第一节英语课,老师一走进来就噼里啪啦地说了一通英语,朝我们扔了一个巨型英语炸弹,炸得我们猝不及防,炸得我们晕头转向,不过我的脑海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老师的口语真好,真像个口语复读机。
      英语老师不仅口语好,上课还特别有趣,时不时还会和我们开些小玩笑,让我们的英语课都沉醉在快乐的海洋当中,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进城野老
      最后来说说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和数学老师一样,也是一个多面体。他的外貌有些土气,锅盖头,呆萌十足;裤腿有些皱巴巴的,像是农民刚从田地回来一般。第一节语文课,他一进门,就作了自我介绍,“我长期呆在农村学校,如今我这个农民工也进城搬砖了,同城里人一起来建造教育的大厦……”嗬,虽说是乡巴佬,说话倒没有一点乡下人的卑怯!
      “我姓蒋,可以叫我‘蒋老师’,或者叫‘老蒋’;如果记不住,干脆叫我‘语文老师’好了。”他的普通话发音准,声音大,自我介绍坦诚、风趣,立刻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掌声。
       语文老师外表土气,却掩不住他言谈的书卷气。上课介绍“四遍八步法”时,先来一句达尔文的“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说到定量作业的完成时,又来一句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在指导行书兴趣小组活动时,又来一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的“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我真搞不清楚,他的肚里到底还装着多少名言警句呢?
       除了以上三位,我们还领略了政治老师的家国情怀,历史老师的博闻强记,地理老师的严谨求实,音乐老师的温文尔雅……
      老师,是您领着我们在品德和学习的大道上不断前行,您将见证着我们从懵懂单纯的少年茁壮成长为积极上进的青年!

       点评:该习作叙写了数学老师的“变脸”绝活,英语老师的口语“炸弹”,语文老师的“土文同体”, 政治老师的家国情怀,历史老师的博闻强记,地理老师的严谨求实,音乐老师的温文尔雅,每位老师各具特色,无重复感。语数英详写,政史地等略写,繁简结合,张弛有度,使得作文结构紧凑,又不失丰富的容量。(指导老师:蒋恭佐)
加强体育锻炼  焕发青春光彩
高三(7)班  陈雨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今时代,关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引起人们的热议。许多学生、老师以及家长认为,学生课业繁忙,应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浪费在体育锻炼上。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最近一次数据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而近视率、肥胖率却在不断攀升。这便很好地说明,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业不能作为逃避锻炼的借口。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加集中精力学习。只有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才能焕发出少年人青春该有的光彩!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主要感染人群为中老年人,但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也有不少年轻人,而这部分人身体素质比较差,抵抗力比较弱。究其原因,这跟他们缺乏体育锻炼有关。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即便比别人年轻,亦是难以抵抗病毒的魔爪。而身体强健,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亦能轻松躲过病毒之手。钟南山院士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钟南山年轻时便热爱运动,曾是一代体育健将,如今虽已年老,却未曾有一天放弃锻炼,因此即便84高龄,身体素质却让许多年轻人望尘莫及。在几个月不停操劳的日子里,他仍每天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规律。如此,人们心中的英雄钟南山成为真正的“终南山”,挡住凶猛的病毒而屹立不倒!
       在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愈发便捷,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由于长期使用手机电脑引发颈椎病的例子层出不穷。因为疫情,许多人隔离在家,而电脑、手机、电视便成为他们心中唯一的娱乐工具。学生们由于网课,接触手机的频率大大增加,更有甚者,24小时也不愿放下,体育锻炼更是空谈。因此,在这里,我向广大师生朋友们提出以下建议:每天进行适度的锻炼,跳舞、跑步、体操……大部分体育运动在家同样能做;不要长时间面对手机、电脑,隔一段时间就要眺望远方,以缓解视觉疲劳;注意饮食规律,在家隔离也需要有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
      疫情来势汹汹,加强身体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身体素质,才能集中精力学习。只有身体强健,少年的青春方才光彩飞扬!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本文能够紧扣材料分析说明,并且注重解决措施,内容较完整。
(指导老师:颜晓勤)
传承中国心,实现中国梦
初三(2)班  郑琬茹
      时光飞逝,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71周年。在这71年里,无数先辈继往开来,发扬着爱国精神,传递着爱国心,也正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穿越时空,我来到了抗战时期,仿佛看到了一位位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勇往直前。一转眼,我又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看到了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被烈火焚烧而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这一幕幕,使我不禁落泪。让我们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上最真挚的敬佩之情。随后,我国原子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历史的银幕在我脑海中闪过,让我感受到如烈火般炽热的爱国情怀,比磐石更坚硬的中国心。
       从1978年至今,我们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有42年。在短短几十年里,国家完成了辉煌蜕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着巨大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智能汽车、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城市和农村的每一个进步都体现着改革开放的智慧结晶,每一个创新都凝聚着改革开放的精神,这大千变化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
       眼前,升旗仪式上,红旗冉冉升起,一股自豪之情油燃而生。电影院里《我和我的祖国》正在热播,里面那一个个真实的情节,更激起了无数人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大街上,无处不能听到人们赞叹着新时代生活的幸福与美好。然而,就在人们沉浸于春节的团圆喜气中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扰乱了这一片祥和,迅速袭卷全国。在这场不平凡的战役中,更有许多不平凡的中华儿女奋战在第一线,从正值芳华的“白衣天使”们到年过耄耋的院士;从居委会大妈到快递小哥,无不在为这场战争而贡献力量。在这些高大的背影中,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就是一颗颗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国心吗?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十四亿人的力量却势不可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心将永不蜕变,华夏文明将永远传承!做为青少年的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珍惜当下美好时光,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点评: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甚至英勇牺牲的壮美历史,热情讴歌了他们传承中国心,实现中国梦的感人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前赴后继的决心。
(指导老师:曾宪扬)
千年瓷都   明天更美
高三(3)班  苏盈颖 
       清晨,空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揉着丝丝的冰凉。抬眼望去,便可见层层薄雾绕青山,梦幻般飘渺。那是属于瓷都的静谧,柔和又美好。
      此时,正值盛夏。晌午时分,烈日当空,让人迫不及待地想逃离。虽说空气变得燥热不堪,但这花木扶疏的城市,总有一群逆行者来装扮它的多娇。道路两侧随处可见的“马路天使”,天未破晓,他们却早已扫去道路上的浮尘;用竹扫帚轻微摩擦地面的沙沙声,来为城市献上第一首曲子。他们身着萤马褂,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留下一片片清洁。正是他们的忙碌,城市变得一尘不染。
       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天然氧吧,成了人们心中的避暑胜地。石牛山九仙山闻名遐迩,引来四海无数游客。悬高300多米的岱仙瀑布玻璃观景台已经开放,让你体验脚下幽幽深渊头顶莽莽苍天的非同一般的感觉。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行,德化城关已基本从旧时代的青瓦白墙变成如今的高楼林立。这一切少不了整日在工地挥洒汗水的建筑工人。他们攀爬于高空,腰间只系绳索。且不说这工作难度多大,光是这股行走高处的勇气,便令我们敬畏!正是他们“遇事不避难,干事不避险,成事不畏艰”,使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
       说起德化,少不了美不胜收的陶瓷街。这是一条颇有艺术气息之街,随处可见的便是陶瓷店。店主们始终秉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茶文化。一临近店口,便茶香袅袅,处处荡涤开刚沏上茶的氤氲。
      走进这条街,熙熙攘攘的游客总会在此驻足,在这片富有艺术感的陶瓷世界里,为之陶醉。每当我经过这条街时,我总会不禁放慢脚步,看着两旁道路上的树,抚摸它清晰可见的纹理,观赏它婆娑摇晃的树影,也总会出神地享受这通过叶间的缝隙倾洒大地的阳光……种种有情之物,无一不令我心神向往。
       仲夏之际,我和家人也不例外,出游乡间。一路旅程,山水相伴,也许是这不平凡的美好,让我忘了路途之遥远,竟好似恍惚间便到了这如诗如画的青山中。说来也奇妙,我们才看罢云雾绕青山,却惊觉自己已身处其中。从前泥泞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公路,一道道蜿蜒的公路,为瓷都增添了几分别样姿态。
      渐近山谷,空气变得湿润起来,愈发地清新。沿途,伴着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笛声,车窗掠过一位牵着老牛的行人身影,兴许是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我不禁探出头来往外看去。我注视着他的背影,逆着光,乘着风。看着他在路上走走停停,渐渐地,他踏着悠扬的笛声远去,消失在尽头…
       度过这样短暂的慢生活后,我们便开始了返程之旅。我们在将要日落之际出发,以便路上能够观赏到落日之景。我的手里持着香茶一杯,眼里应接不暇的是窗外逐渐远去的美景。等到日暮时分,天边浮现出一抹瑰丽的晚霞,余晖温柔地洒向大地,霎时间,山、田、路、水…变得光芒万丈。这时万物好似披上一件金黄的华裳,显得华光万里,好似在无声地说:“落日余晖待你而归。"
       灯火阑珊的夜色更是令人如痴如醉。我们到了城里,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便出门散步。浐溪到了夜晚就愈发得迷人,水面有着一座座平地而起的高楼的倒影,随着溪水的潺动,显得波光粼粼;等到微风袭来,却又泛起层层涟漪。沿着溪走,有一布满古朴之味的木栈道,我曾赤脚地走在那上面,既放松又舒坦。这是在这个大世界的万花筒中,独特的夜色风光。在这万花筒里,你可窥见华灯璀璨。
      在这盛夏里,蝉声伴着晨曦升起,阳光微凉,风声疏狂,流年匆忙…瓷都在尘世中辗转千年。空中泛着荷香、茶香、栀子花香…不经意沾取,便久久挥之不去。尘世万千,家乡是我不变的心灵家园。

       点评;本文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写到清晨的梦幻美景,也刻画普通的环卫工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篇末诗化的语言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指导老师:李福来)
踏青铭寒
初二(6)班 陈姝涵
       清明时节,青空响鼔,虫鸣三声,花开几处。燕雀啾唧,蜂萦蝶舞,微风百转,细雨润物。
       你在朦胧中探看,星点的绿意打破了冬日的萧瑟。你环顾四周,忽的欣喜涌上心头,你向那绿意而去——你知道,已是春天。
       是春天!苦涩的寒冬终于过去,朝阳冉冉升起,照耀着新生的希望。
      你行走在绿意间,看到榆梅最先绽放,一朵朵,一簇簇。你最爱榆梅,她是与冬日抗争的最美一笔。浅粉与白交错,鹅黄点缀其间,柔软的身姿傲然又不失优雅与温柔。这样的榆梅,无一不勾起你的回忆——那些在白纸上压下的红印,那些疲惫但是坚定的身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怜惜她,坠落的花瓣和那些时光永远停留在风华正茂的身影重叠在一起,勾起你心头的痛楚。去年的榆梅在寒风中凋谢留下的枝和叶微微摆着,你心中不禁怅然。但是你知道,那些榆梅完成她的使命了,她为与寒冬的斗争画上了句号。新生的榆梅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拉开了春的帷幕,接下来便是百花齐放,群芳争奇斗艳。
       你抚过榆梅细嫩的花瓣,又瞧见漫山遍野点起黄色的火焰,是丛聚的连翘,明亮的,耀眼的,叫人移不开目光。空无一人的大街,无数被取消的聚会,封闭的家家户户,沉默的民众从五湖四海传来支持与鼓励。事实上你也知道,连翘是最不像花儿的花儿,他们没有姹紫嫣红的花朵,只有几乎和周遭灌木丛融为一体的黄色,他们太普通了。他们是最普通的,可他们也是最执着的,沉默的连翘,会用一个春日的盛放表达他们对春天的赞颂。
      你看到红杏和不知名的花朵,或绽放于藤蔓草地,或绽放于栅栏墙角,他们会接连不断地绽放直至春日接近尾声。你似乎是看到了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身影,或身着红色马甲,或身着便服,忙碌在长江上下,忙碌在黄河西东,却未曾求过一丝一毫的回报。温暖的记忆在脑海里流淌,你是那样的喜爱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你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花朵有着别样的情愫。如果没有他们,这个春天便算不上完整。
       你转眸,瞧到旁侧的绿意中有粉红星星点点,原来是海棠。在绿叶中遮掩着自己,不敢叫人看全了盛放的身姿。娇嫩的花瓣儿从绿叶间探头,却在微风抚过时缩回,倒叫人可爱得打紧。你又忆起无声息地出现的口罩药品,忆起无署名地寄来的日常用品,忆起无数来自无名之人的感动。
      你专注于留恋花朵的时候,那绿意依旧在不经意间盎然。突然你发现,你的周遭已全是绿意,纯净的绿,富有层次的绿,携着新生的喜悦,铺天盖地般地向你涌来,你被这绿意包裹,你为这绿意沉醉,这绿意仿佛能洗涤污秽,你因这绿意落下滚烫的泪水。越来越多的花朵绽放,越来越多的绿意洗涤着世间万物。这是返工赴岗努力工作的的工人们,他们努力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前线的战疫者们做着最齐全的后勤。
       忽地,淡雅的芬芳丝丝缕缕地飘来,你抬眸,寻觅芬芳的来源。你找到了,微微地讶异中,有晶莹的泪珠从眼眶滑落,浸润微扬的唇角,是从天际蔓延而来的樱花。在拂面而过的微风中,你向樱花林深处而去。你看到越来越多的身影出现,有的身着蓝白相间的衣服,驻足于花前凝望,有的身着工作的制服,漫步于林间品赏,还有的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留连于这粉色的海洋,所有的身影,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你听到他们也同你一样,在四处欣赏着春天,最后循着这淡雅的芬芳,聚集在这无边无际的樱花林中。你们是相识或未识的故人,此刻皆踏春而来。又一阵风掠过,无数花瓣飞舞,你再睁开眼,发现那些身影已经不知所踪。你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你也知道你也即将离开,和他们去往同一个地方,因为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如果后人撰写这段历史,他们将会发现没有任何文字词藻能写尽这场灾难的残酷,也没有任何语言修辞能描述人类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你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重新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炬。无名烈士不需要历史来记载功勋,也无谓那些空虚华美的称颂。只要有山川河流、千万英灵,见证过你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你们并不图人们的怜悯敬爱,也不图人们的同情崇敬。你们只是想挡着风,遮着雨,让后方的人民群众不受到一丝一毫的侵袭。
      可是,总要有人记得,共同抗击寒冬时那些无名的、挡在最前面的花和叶。我们永远都应该记得,是那些花朵绿叶换来了我们的春天。
       你们本来已经长眠,但是仍是在这个春风应该到来的日子里,忍不住想再去看看,你们曾守护过的这人间,这世界,这个春天。
      所以,有了清明,有了一个告别寒冬的日子,有了一个迎接春日的日子,有了一个哀悼凋谢花叶们的日子,有了一个让这努力被深刻铭记缅怀的日子。

       点评: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疫情期间人们的努力,赞颂了中国人民齐心抗疫的民族精神。(指导老师:赖传星)
人虽逝去   精神永存
——缅怀新时代革命烈士冯其昌
初二(5)班   徐华泽 
       又到一年清明时节。雨,淅淅沥沥地,如同柳丝般降临大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要追思的英雄太多太多了。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英烈是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的新时代革命烈士——冯其昌。
       蔡径村村部斜对面公路边的烈士墓长眠着冯其昌的遗骸。墓碑上“革命烈士冯其昌之墓”几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墓碑前的鲜花翠柏仿佛给世人诉说冯其昌的英烈事迹……
       29年前的1991年9月26日早晨,福建省边防总队泉州市支队反盗窃海上统一行动开始,冯其昌二话没说,结束难得的探亲假直奔海上缉私。在执行任务中发现渔船违法作业,冯其昌加大马力迅速追击,靠上渔船,与不法分子争夺船舵。船只在狂风大浪中剧烈摇晃,他被不法分子撞入波涛湍急的大海,英勇牺牲。一位年轻的战士把生命的最后一刻勇敢地,毫不犹豫地献给国家。无情的海浪卷走的是他的躯体,却永远带不走他的精神。
      冯其昌1965出生于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1984年应征入伍,1986年考取武警指挥学校,198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9月26日在执行海上任务时牺牲。1991年11月14日,冯其昌被国家公安部追记一等功;11月16日,被武警总部政治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冯其昌牺牲后,他的许多感人事迹从家乡、工作单位等处纷至沓来。他两袖清风、清廉爱民,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甚至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他在惠安县秀图乡边防派出所工作时,他经常走乡窜户、调查摸底,积极做好群众的教育工作,使数十名有过污点的青年改邪归正,他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赞赏……
       在冯其昌牺牲的前一天,他的小女儿刚降临人间,而这位英勇的父亲却来不及多看一眼。为了正义,能勇于放下所挚爱的一切,这是一种坚决的英雄气概!
      几十年后,冯其昌的女儿也传承父亲的责任,考入公安院校,成为一名警察。父亲难得的品质,永被女儿所铭记。“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或许这正是这对父女的真实写照。
      冯其昌革命烈士犹如一面镜子,时常激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他“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为国捐躯”的热血情怀,“鞠躬尽瘁”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铭记。
人虽逝去,精神永存!

      点评:这是一篇在清明前夕为纪念革命烈士冯其昌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先烈精神,展望美好未来,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内容真实,情真意切,值得一读。(指导老师:赖传星)
何谓青春
高二(5)班    林婉丽
      文豪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何为青春,青春是歌,青春是画,青春是梦,青春是个朝气蓬勃的字眼,青春写满了自豪与骄傲,让我们共同描绘青春的风景图。
       提起青春,人们会联想到什么?其实大多数人的青春并非如许多校园电视剧那般轰轰烈烈。大多数人的青春平凡而快乐、忙绿却充实、简单又懵懂还带着些许的烦脑。青春的样子,大概是炎炎夏日之中,一阵凉风吹过的清爽。是寒冷冬日之中,一抹暖阳带来的温暖。是融融春日之时,校园里飘荡的花香。是宜人秋日之际,挥之不尽的落叶。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忆青春、赞青春也叹青春。著名作家李淮曾赞叹青春“青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它催发着青年人的躯体,启迪着他们的智慧。同时他也灌输着热烈的感情和坚强的理智。”青春是充满热血的,我们应怀着满腔热忱与坚定的决心向未来奔去。无疑,这条道路并不轻松甚至布满荆棘。途中我们可能会碰壁、会遭受质疑或是感到迷茫,但这又何妨,跌倒可以再爬起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之所以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社会。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青春是美好的亦是短暂的。青春本就是一种资本,但若是挥霍它,当岁月流逝其后果来临时再后悔为时已晚。我们应珍惜青春,把握机会积极进取。就像孟郊在《劝学》中写道“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没有人能永远青春,但总有人正值青春。莫当容颜已逝时,回忆青春唯有遗憾和悔意。
       歌曲《中国少年说》有一句是这样唱“少年只有少年狂,心似骄阳万丈光。”少年郎啊!所谓青春,淡然的面对,以不变应万变的洒脱与不羁。如此,才算不让你穷其一生都来祭奠它。

       点评:本文围绕“青春”关键词,从不同角度赞美它,又劝勉年轻人要珍惜它。行文文笔流畅,能旁征博引,堪为佳作。
(指导老师:易昌隆)
品诗词  悟人生
高二(5)班  蔡顺吉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以唐诗宋词达到顶峰。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诗词如老酒,抿一口,品味着其中的诗情画意;诗词如清茶,品一口,回味着其中的前朝后世。
       诗词以它儒雅风流的想象打动了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原来桃花不再是春的点缀,而是诗人笔下那笑对世俗的自由与洒脱。每当我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那恍如隔世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世外的大好风光好似就在眼前。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的艺术标准,只有领略了诗词的意境,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这从很多古代诗人词家的作品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派的诗人,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的诗里充满了自然的生趣和田园的风光,每一首诗里面都隐藏着一幅山水画。《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功夫。 
       不仅仅是这种宛如仙境的诗意,我更欣赏的是诗词中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败亡,亲人分离,如此悲伤凄楚的情感,被诗人用这短短的四句诗一并表达出,其中的忧愁苦难,更是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古代广大饱受灾难的无辜的人民群众,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的无情。
       诗词,不仅仅是古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记录,它被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们流传至今,早已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管我们身处何处,总有那几句诗,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当时的情感。对亲人、好友的思念;心系故乡的游子;对国家的期盼等。从古至今,被人们世代沿用,逐渐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就这样,诗词成为了我们生命里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寄托。
      诗词中所描写的人间仙境,还是那悲欢离合的情感,我都为之心驰神往,那种喜爱,足以酿出一杯葡萄美酒,化作一池碧波春水,涨成一片沧海横流。

     点评:本文能从不同角度感悟诗词之美,并从诗词中领悟人生真谛。行文言辞较为优美,首尾呼应,结构较为完整。
(指导老师:易昌隆)  
拒绝盗版,从我做起
高三(6)班  王嘉琪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创建绿色健康的文化活动环境,由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联合主办“绿书签”活动,让“绿书签”之风盛行起来;让尊重知识产权,拒绝盗版成为当代青年的共识;让坚持创意的思想在人群之中流行起来。
      当看见“绿书签”这三字让我不禁思考:“绿书签”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其实从表层浅显的字面意思就能知道与“书”有关,而书里便是我们要传播的内容,也就是文化。但当我真真正正了解其含义后,我才明白“绿书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社交软件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优秀的作品:耳目一新的发明,前卫时尚的科技产品,题材新颖的文学作品等等。此类随着传播能力的提高从而被大众“挖掘”的宝藏们,被大众熟知,激发了社会中越来越多有才气的年轻人创作,创造出了越来越多优秀的时代的新兴文化。事物有令人满意的正面,就必定有让人厌恶的反面。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人希望通过窃取别人努力成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不顾他人的作品是否是十年磨一剑的呕心沥血。这样的行为若不制止便会使原本优秀的人才失去创作的欲望,失去作品得到大众认可的荣誉感,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荣耀。取而代之的却是利用原版作品进行非法售卖的盗版作品赚得金盆满钵。我们时常在电视上看见连续剧,电影等作品的播出,在正版平台还未更新播放完时,就已经有盗版的平台开始宣传其结局,吸引人们在其平台上观看,试问,若是你的家人呕心沥血创作了一部自己视为“宝贝”的作品,却被这些盗版者瓜分了本该属于你的家人的利益,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这样原本有实力的人却被这些有失公平的行为挫败打击,本应属于他们的东西却被毫不相干的人夺走。这又如何能让他们再创造出新一代具有价值的作品呢?又怎能为后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呢?又怎能激发社会潜在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呢?
       以此来看,“绿书签”活动开展意义非凡。“绿书签”将人民群众的创意打上保护伞——版权,使人民群众将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进而激发群众创新的动力和开发尚未被探索的潜力,从而使社会的精神财富涌流。这样一来不禁打击了盗版侵权而且保护了知识的创造者和劳动者。
      “绿书签”的影响并不是说说而已,在我国各省市的中小学中都已经展开了相关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正能量的教育,宣扬“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绿书签精神,使这样优秀的精神在学生的脑海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进而使中国新时代青年具有成仁取义的良好形象。随着国家对于打击盗版侵权活动的逐步展开,让盗版侵权这张牛皮纸逐渐被撕剪开来,许多不义之士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1.21”特大制售假药案,“5.28特大系列制售假酒案的破获,不仅维护了人民的财产安全,也维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我相信,“绿书签”并不只是说说而已,是不论高层还是基层的人落到实处的努力,而我们更应该尽到我们的微薄之力,共同呼吁身边的人打击侵权盗版,维护知识创造者的利益,让“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精神在身边传播开来,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我们都是让知识通过正确的渠道传播的见证者,传播者,守护者!

      点评:盗版、侵权行为使我们鄙视,令我们愤恨,作者呼吁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拒绝盗版,健康阅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绿书签”活动。
(指导老师:颜新华)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初二(10)班  赖夷岑
      我站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下,台上是早已空空无也,只有旁边的小溪静静地流淌。一阵微风吹过,扫走了台上的灰尘,我似乎又听到了一声清丽的唱腔,看到了一道身影甩着水袖,缓缓从幕后走到台前。
      小时候,每当有剧团来到村中唱戏时,整个村子就跟过节似的。小孩子们奔走相向,让小伙伴提前占到好位置,大人们有说有笑的,劳动了一天的疲劳早就在笑声中烟消云散了。甚至还有人走好几公里跑到我们这听戏。往往离戏开始还有一两个小时,台下便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我和爷爷总是早早地来到台下,站在最前排,我拿着一串糖葫芦,爷爷手中牵着我。每次唱戏,第一个出来的人总是固定的,爷爷说他是剧团的团长,也是剧团的台柱子。小名“十六”。我并不明白这些,我只知道,当十六款款从幕后走上前时,原本像潮水一样的人群便瞬间凝固了,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黑夜中就只有星空的光辉和十六黄鹂般的声音。我听不懂这些戏是什么意思,但十六的身上有一股魔力,他哭的时候,台上台下都是一片哭声,他笑的时候,所有人又都破涕为笑了。散场时,所有的人都还没从戏中回过神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退去。
      慢慢地,我长大了,戏曲却刻在了我的脑中。在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回了老家,才刚一回家,爷爷就兴奋地和我说“今晚十六要来咱们村唱戏!”我一下子跳了起来,马上就想再次一睹十六的风采。才五点,我便要出发了,爷爷却拦住了我,不急,没人和你抢位置。我耐不住性子,离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就跑了出去。
       我急冲冲地跑到了舞台,却发现只有我和爷爷两个人,戏快开始了,台下也就只有两三个观众。十六上场了,他步步生莲,甩着水袖,走到舞台的中央。他的表演如同几年前一样吸引人,甚至感觉他的唱功更精湛了。突然,天下起了雨,雨水劈头盖脸地砸在我脸上,我急忙跑到了不远处的屋檐。十六呢?我和爷爷转过头,只见十六站在雨中依然唱着戏,只是身上的衣服被淋湿了。他为什么不去躲雨呢?爷爷看出了我的疑惑,对着十六的身影叹了口气,“这是老祖宗立下的规矩,一旦开嗓,就一定要唱完。”我透过雨幕看着十六,台下已经没有人了,但他还是坚持着,坚持着唱完属于自己的一场独角戏。
      几天后,听说十六病了,发烧得厉害,但大病初愈后,还是坚持唱戏。后来,剧团解散了,因为已经没有几个人愿意听了。十六便独自一人唱,独自一人演。“这是国粹啊!”十六总是这么说着。
       不久前,十六去世了。我独自一人站在舞台下,呆呆望着台上一整天。这个舞台已经很久没用了,大家人手一部手机,听着流行歌曲,他们不会去敬佩一个唱戏曲的。
      我回过神来,对着舞台深深地鞠了一躬。何为英雄?不用盖世,不需独特,只需怀着热血去坚持一份精神。我听到了一声清丽的唱腔在台上回荡,经久不散。
       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点评:习作者以略显老练的笔触,娓娓道来,没有惊天动地的人与故事,有的是平凡的个人那一份执着与坚持;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是叙述中清晰的人物思想与情感。围绕中心,选择一两个典型画面,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清新自然,这是初学者应有的一份坚持。
(指导老师:刘泗评)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初二(9)班    陈泽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是的,我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笔下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喜欢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喜欢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更喜欢他的旷达乐观。
       丙辰中秋时节,月光蛟蛟,本应是与家人团圆的日子,苏轼却只能自斟自饮,把酒问青天,若换作旁人,恐怕早就悲从中来,郁郁寡欢,可他赏月抒怀,提笔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他看来,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然如此,为何要慨叹悲伤?可见他的超脱开朗,末了,他也不忘写下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日,下起丁瓢泼大雨,苏轼仍然冒着风雨不慌不忙地赶路,彼时,他正是官场失意之时,可他并不灰心,吟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之路纵然曲折,可他宠辱不惊,淡然地走过风风雨雨,走向阳春三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他始终是那个乐观淡然的苏轼,无悲无喜。
      也是被贬官后,苏轼与黄庭坚一同来到一家店吃面,黄庭坚愁眉苦脸,满腹心事,加之那碗面确实不好吃,他细嚼慢咽,吃了几口,不免唉声叹气。然而,苏东坡并未计较这么多,狼吞虎咽地把那碗面吃完了。黄庭坚心中未免感到疑惑,遂问苏东坡为何如此之快,苏东坡答道:“明知道这碗面不好吃,为何还要细嚼慢咽呢?”听罢,黄庭坚不由得深思,是啊,苦难的人生为何还要咀嚼?果然是苏轼啊,他明白这点,所以不去过分计较人生的磕磕绊绊,而是坦荡乐观地面对人生。
       人生路上有阳光亦有风雨,淡然走过,才是真谛,想想“月有阴晴圆缺”,想想“也无风雨也无晴”,想必就能多一份从容不迫。
      朝前方走吧,像苏轼这样的令我敬佩不已。

     点评:书香作文是考场作文中永久弥香的主题,在考场作文中,紧扣题目或材料的关键词,把作文的主题引到书香作文的话题上,用自己的读书的感悟与收获成为作文的主体。读小说、读散文、读诗歌等,读一个人,读多个人,并巧妙地引用、化用名句、名诗(词),名篇,走近作者、诗人(词人),走进他们的内心,融入他们的作品。替他们哀伤,为他们呐喊,让历史的味道充盈其间,让书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拓展作文的思路,充实作文的内容,快速完成考场作文。习作者应该是领悟到以上的关键。(指导老师:刘泗评)  
战“疫”爱涌动
——致战“疫”一线社区工作者
敬爱的社区工作者:
       你们好!
       2020年万家团圆的春节,却因新冠肺炎而不平凡。“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前方,一群群白天使逆行,英勇上阵;后方,一个个社区工作者负重前行,提供保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你们成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风中,你们戴着口罩,奔波于社区内外,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织牢织密群防群治疫情防控网。
      雨中,你们披着雨衣,挨家挨户走访摸底排查,分发疫情防控宣传单,解读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引导人们不信谣、不传谣。
       在我们社区里,有一位留守的涂爷爷,因他当医生的儿子战“疫”在一线,没能与他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是你们——社区工作者,为他送米、送菜、送油,详解出门戴口罩,居家常洗手等防控常识。儿行千里父担忧,为消除涂爷爷对儿子的牵挂与担忧,你们每天轮流着到他家,与他聊天,告诉他有关国家在疫情防控及医护人员防护采取的措施。有你们关心、爱护、陪伴,涂爷爷额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深情地拉着你们的手说:“感谢你们啊!是你们给我这个孤寡的老头子带来了温暖!让我儿子安心战‘疫’在前方!谢谢你们!”多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人心里的感激与满足。
       敬爱的社区工作者,从春节开始至今,八十多个日日夜夜,白天到商店、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巡查、盘查、检测出入人员,晚上开会部署疫情防控、张贴宣传标语、值班站岗放哨,你们不怕苦、不怕累,毅然坚守在战“疫”一线,处处洋溢着爱。有你们辛劳的奔波,有你们亲切的问候,有你们热心的呵护,才有我们大家的放心、舒心、暧心!
      敬爱的社区工作者,阳春三月,草木葱茏,鸟儿鸣叫,战“疫”的利好消息纷至沓来,一天天地走向胜利。虽然我不知你们的姓名,但我深深地知道,你们是我们社区无怨无悔的工作者。我也深深地知道,无法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来赞美你们,但是在这里,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表达对你们忠心的感谢。在这里,作为一个初中生的我也鲜明地表个态:在你们的一个个暖心故事的鞭策鼓舞下,我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加强体育锻炼,认真上好网课,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把你们这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传承下去!
      最后,再次谢谢你们!希望你们保重身体,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一起高唱凯歌!
      此致
敬礼
初二(6)班  陈泽宇
2020年7月21日

      点评:这是一封写给写给战疫者——一线社区工作者的信,真实再现了社区工作者在疫情期间的平凡而紧张的工作情况,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选材来源于战疫中的真人真事,内容具体可感,可读性强,传递出暖暖温情和满满正能量。(指导老师:赖传星)
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初二(6)班  林旭锋
      培根说:“如果你有一份快乐,你将他告诉别人,那么你将拥有双份的快乐。”不要把自己的爱藏着掖着,传递给别人,让我们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公交车宛如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无时无刻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好戏。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是一个盛夏,我放学回家。马路上不停传来响彻云霄的喇叭声和汽车发动的声音,令人心烦意乱。坐在公交车上的我,如满地黄沙中的一粒,狭小的公交车上人山人海,好像要“溢”出去了一样。我的耳中塞满了人们的嘈杂声,闻着难闻的汗味儿,情不自禁地抱怨道:“真是生不如死啊!”
      到了一个站,门才刚一开,人们便蜂拥而入。此时,一位抱着小男孩的母亲顺着人流踉踉跄跄地走到了我和一个男孩座位的旁边。
       我本想站起来让座,可脑子里充满了人们的嘈杂声,又想到站着难受的滋味,我心中不由得形成了坚冰。坐在我旁边的男孩碰了碰我,微笑着说道:“不好意思,往里边挪点,行吗?”我不以为然,心想:“让给你的位置已经够多了,又不想让座,你是想干嘛啊你?”
       我打量着我旁边的男孩,瘦瘦的,像竹子一样,那双眼睛眯得只剩一条缝,时不时冷笑着,好像是在盘算着什么坏事。再看看那位母亲抱着的小男孩,胖嘟嘟的,珍珠一般的眼睛,脸上无时无刻不挂着灿烂的笑容,犹如花朵盛开,是那么的令人陶醉、着迷。我似乎得到一些治愈。他正尝试着抓车顶的拉环,是那么的可爱。
       我犹豫不决,犹如到了一个陌生的岔路徘徊不定,就在我犹豫之际,坐在旁边的男孩伸出了他瘦弱的手,向那母亲说道:“阿姨,我帮您抱孩子吧!”我心想:呵呵,装好人吧,披着羊皮的狼!“不用了,谢谢。”那母亲好像有些抵触。男孩显得很尴尬,他的手无处安放,好像大雁脱离了队伍,迷失了方向。我心想:哈哈,被识破了吧。可是他好像不善罢甘休,他再一次尝试,笑着说道:“阿姨,我帮您抱孩子吧。”“没事,不用了。”那个男孩站了起来,硬把那位母亲让到了座位上,他抱着孩子,微微笑着,用手刮了一下孩子的鼻尖,哄得孩子兴高采烈的。
      我的心结终于解开了,至少不再纠结。终于,这时到站了,可以脱离“地狱”了。突然公交车颠了一下,我一不小心踩到了男孩的脚,我正想着道歉,可他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心如止水。我心想:今天我是遭了什么罪,遇到这么奇怪的人。
       车停到站了,人们蜂拥而下,如卷起了狂风一般。男孩最后一个下车,我又不禁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一条腿直直地朝前挪。装得跟残疾人似的,有必要吗?哦!残疾人!我怎么没想到。之后,我跑过去,稳稳地扶他下车。之后他跟我道了谢,就转身离去了。我望着他那背影,久久不能离去。我心里的坚冰融化了,变成一股暖流,眼泪簌簌地往下流,湿润我的眼眶。他踉跄的步伐,难道不是这世间最坚定的吗?
      我们的身边其实并不缺少爱,只是它藏在了人们不知觉的地方。让我们架起爱的桥梁,让我们都成为鲁迅先生口中所称的民族脊梁的人,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点评:本文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明线,以小男孩的美好品质的暗线,叙写一位残疾的小男孩在公交车上的所作所为,表现他正直无私的爱的美好品质。写作上,首先文中对“我”的心理描写较为细腻。其次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我一不小心踩到了男孩的脚,我正想着道歉,可他却点反应也没有”,这是伏笔;“装的跟残疾人似的,有必要吗?哦!残疾人!我怎么没想到”,这是照应。第三,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文中将“我”与小男孩的行为品质进行鲜明对比,突出小男孩品质的美好。
(指导老师:赖传星)
医者仁心,千里驰援
— 致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
高三(5)班   陈能基 
       在新春佳节之际,本是热热闹闹,阖家团聚的好日子,怎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已悄然打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渴望回家与家人团聚的你们却不得不藏起心中思念,奔赴救人的第一线。
       疫情发生后,一张张请战书,一个个逆行的身影,你们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只为社会安定,岁月静好;你们毫无怨言、毫不退缩,只为国家大义。你们用你们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中国精神。
       面对疫情,你们身穿隔离服,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一线,在这一条危险的道路上,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勇往直前,坚守岗位,冲在疫情最前沿,逆行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你们简单的年夜饭;看到了许多医务人员的脸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了血痕;看到了你们安慰照顾病人的场面……我看到了一个个动人的场面。
       其实这世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天使”,有的只是有血有肉的凡人罢了。但是在最好的日子,最艰难的时期,你们却愿意化身“白衣天使”,面对被传染的风险,为我们负重前行,坚守岗位,努力抗击疫情。你们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迎难而上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医者仁心爱无疆,千里驰援心相系。”这句话用在奔赴在一线战场上的你们再合适不过了,你们身上那种义无反顾,英勇无畏的品质值得年轻一代的我们学习。请你们记住:你们并不是孤军奋战,全国人民与你们同在!
      年轻的我虽然没办法做些什么,但是至少我能够做到不给你们添乱。同时,也希望在疫情最前沿你们能够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早日完成任务,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感谢你们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奋力拼搏的精神,正因为有你们的努力才挽救了无数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你们就是疫情期间的一束阳光,是你们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赞歌。
      如今,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疫情已经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一些地区已经逐渐复工复学,原本一片死寂的小区,街道和公园也陆续解封,快要空无一物的冰箱又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了,你们在疫情时期提交的答卷即将收到最满意的成绩。
       正如雪莱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如今春天已到,愿武汉樱花如期盛开,山河无恙;愿你们平安归来,早日回家;也愿祖国渡过难关,走出困境!

      点评:作文是思想的表达和灵魂的写照,写作文也是一种教育,希望通过写抗击疫情的作文,能够唤醒同学们心中的那份对社会和国家的热爱,能够培养真正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刻地领会何为“命运共同体”。(指导教师:颜新华)
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
高三(5)班  游芗慧 
      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人的奋进。中国七十一年来的变化,由最初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如今的光辉闪耀,这场征程,有着太多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呢?”
      1949年,当毛主席亲手按动电钮时,无数国人为之热血沸腾。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回望这辉煌的背后,是无尽的心血与付出。
      1964年,新疆罗布泊上空出现了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原子弹成功了。这一切源于“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其他一起奋战的科研人员。邓老把自己一生的献给了核事业。他躺在病榻之时依然坚持工作,他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仍选择核事业。”杨振宁曾经问过邓老研究出氢弹和原子弹的奖金,邓老说:“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在邓老眼里,为国家奉献一切,无需回报。他就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上镌刻着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隐姓埋名。”
      1979年,改革开放让无数农民看到了致富的曙光,尤以小岗村“包产到户”模式,更是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这一政策措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为今天中国的伟大成就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是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大盛事。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给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抗疟疾药方面的突出贡献。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8年10月24号,建设将近十年的港珠澳大桥终于开通运营了,它对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七十一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七十一年群星璀璨,光耀长空。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让中国挺直了腰杆。从高考恢复到屠呦呦问鼎诺贝尔奖,从安徽小岗村到港珠澳大桥。香港、澳门的回归更是促进了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彰显了祖国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一张张中国名片都在印证一个道理,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努力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七十一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伟大的祖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岁月漫漫,我们与祖国互相提携,一路走来,每一步共同走过,每一梦共同畅想。虽经风雨飘摇,举步维艰,幸而初心未改。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与国同梦。
      2020年也是一座新的丰碑,在今年我们要全面脱贫奔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这离不开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处在这个关键节点的我们,应不负前贤之努力,继往开来,在新节点上敢于作为,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点评:作者能用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紧扣新时代主题,紧密结合身边事、英模事、国家事,引经据典、多方位、多层次歌颂了新中国成立71年间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指导老师:颜新华)
一个光芒的角落
初一(4)班   颜熙禾
      太昊承震,勾芒御辰,书香风气懒,云淡月光新。
      我乘着家人出门的平静,享受片刻的安宁,行在家中的阶梯。正有休闲之辰首,却不知如何度此闲云。一瞬间,是那无聊的夜。
      缓缓走过客厅,来到阴潮昏暗的阳台。正行间,忽然绊着个浣衣带,跌个躘踵,猛地一窜,跌至窗前。望楼下车水马龙,不觉低头,正好看见那米黄的花盆。盆内,是凋落的海棠。我拾起紫黑的花瓣,不觉间,忆起从前那将散未散的往事。
      不知数载前,妈妈曾爱栽花种草,买了种子种植被,安在阳台,这海棠便是其中一样。妈妈甚喜海棠,却不知海棠是树,只将种子撒了,常来照顾。那时间,晚间真是半壁灯光明台院,一行香雾上客庭。
      后来,毕竟事务繁多,妈妈渐渐照顾得少了。阳台渐生淋藻,花品慢慢荒芜。我们也将它排斥心外,偶尔看见一眼,也只感叹命运多变。海棠明树,种于盆内,也生得数十厘米高,本是十分美丽。后来,红之甚为紫,紫之甚为黑,竟花残叶落。如今一见,早花已去,叶已没,似乎一切都随时间流逝,消失在过去的岁月,恰如我们消逝的童年。
       我小心翼翼双手捧起花瓣,放在积着雨水的栏杆上,不由叹道:“花啊!你也曾悬挂枝头,也曾香远色亦清,也曾露珠随报晓,也曾瓣放送黄昏。不知化花的春雨归何处,花蕊叶芯哪边存。想那华丽归地府,命途婉转没众生。”
      言毕,转身回屋,留下那片花瓣,待在雨水中飘荡。
      这以后,我再也不曾去阳台,唯闲暇之时看一眼而已。
     时间就像决了堤的黄河水,灌没了大梁,那事也渐渐淡忘。直到暑假闲时,才复来那处,竟又有了新的发现。
       那是个阴冷的日子。虽是白天,也如玄武旗闭了日月,十分暗淡。我正学累之时,行至阳台,竟见那早已失意的枯枝,在那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又绽开了紫红的花朵。灰色的阳光照在花瓣上,竟化为美丽的光芒。我感叹,我诧异,是什么使这骄花即使落了地,仍能不卑不亢地重新绽放于枝头。“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我心中不觉冒出了这一句话。我想,这就是答案了!它看起来已在失去照顾的悲催中失去了一切,不曾想,却还有一颗不甘沦为污泥的心。正是这心,使它重新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只是在人生路上,谁能有这花的豁达?人生之旅本来就有许多挫折,有的使人心如死灰,有的使人生无可恋,但无论怎样,只要还有一颗不甘失落的心,便能像那海棠一样重新绽放出完美的花朵;即使在那不起眼的角落,也能散发出最美的光芒。

     点评:小作者文采颇为了得,诗意化的语言如溪水般流淌,对偶的修辞信手拈来,行文流畅,文思泉涌。文章选取了小作者无意中目睹到的家中阳台角落里的海棠花经凋零而复生,重新开出绚烂花朵的自然现象,传达出人亦当如豁达倔强的海棠,纵然深陷囹圄,也当不屈不挠努力绽放,散发出最美的光芒的人生态度。以小见大,立意深刻。(指导老师:陈小芳)
入学记趣
初一(5)班  孙瑾
     一阵笑声从校门口飘来,惊动了桂树上嬉戏的几只鸟儿。一群初一年新生,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的浓香,背着书包,走进了德化三中。
      秋风吹过,围墙外的红枫,飒飒作响,火一般燃烧的叶子,展示着秋天独有的魅力。
      怀着父母的希冀,揣着自己的梦想,我们渐渐熟悉了新的学习环境。徜徉在校园的小径上,我拍下了几个特写镜头,同各位同学们分享我们的快乐。
班内玩闹
      刚进学校不过两周,班内的人就都混熟了,课余时间经常开着玩笑,追着,跑着,闹着。
       比如女生们画黑板报时,大手一挥,在黑板上潇洒地写下漂亮的大字,底下几个男生却大叫着:“让我来肯定比你们写得好看!”接下来就是女生笑骂着让他们上来“出丑”。
       我们班男生还是调皮鬼。班主任在台上侃侃而谈:“你们是祖国的花朵,一定要努力,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没等老师说完,男同学就猴急地接了一句。这下,全班爆发出一阵笑声:有的边笑边用力拍着手,有的乐出了眼泪,有的被惊到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最后连一向严肃的班主任也无奈地摇了摇头,撤了脸上的冰霜,露出久违的笑容:“一群淘气包!”嚯,全班笑得更欢了。
社团招新
       周一下午,学校的各个社团开始招人。我满怀期待地来到了人山人海的操场,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场景——剧社的学长穿着女装cos服, 戴着金色假发, 在操场上招呼着人前去报名,那情景,真是新鲜令人驻足。
       音乐社的方向传来乐器的声音,吉他,架子鼓,铿锵的节奏,让人听得热血沸腾;一曲柔和抒情的《梦中的草原》,在耳边萦绕不散,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柔软的草地,翻身绕巾,步子轻捷,跳着迷人的安代舞。
       而相比其他社团的热闹,乒乓球社就有些冷清了,连宣传图也只是简单地画了几个球拍和乒乓球上去。负责人似乎也很无奈,站在操场上羡慕地看着其他社团的热闹。
教室齐读
      英语虽说不是新的学科,不过要记的单词一下子增加了好多,想要熟记这些单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提那些对话了。英语老师倒是不愁,她让小美女科代表上台领读,台下同学跟着放声诵读,同学们越读越起劲,似乎是和上了跑操的节奏——那声音,简直要把窗外挂在杏树枝梢的金黄叶子震落了下来。
       开学的第一个月就快过去,繁忙的学习和有趣的插曲,让流淌的岁月更加充实。这个校园带给我的快乐,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都会是我心中一帧最美的照片。

       点评:小作者善于想象,比如浓郁桂香、如火红枫及金黄杏叶等;社团招新活动,更是放开想象的缰绳,不但有轻柔的歌声,还有靓丽的舞姿。主体采用横式结构,以特写镜头分享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的快乐,显得自然亲切;各部分冠以小标题,齐整醒目,概括力强,也是考场作文常用的模式。
(指导老师:蒋恭佐)        

说明:因纸质版面有限,初二(9)班陈婧芸的《我与阅读》、初二(9)班潘芷芸的《给予》、高一(2)班张玮玲的《“新冠状”君自白》、高一(6)班林静雯的《生命不仅仅是活着》、高一(8)班林微露的《青春》、高二(5)班林佳丽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天地英雄》、高三(5)班郑世杰的《坚守本真,展现自我》将在下期出版。

精彩栏目
文学家的故事
——余华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地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其作品已被翻译成日、韩、英、法、意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当作家最初有功利目的
       谈起自己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余华毫不回避当初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毕业以后我干牙医,一干就是5年,一点不夸张地说,这5年我拔了至少有1万颗牙,每天7点就上班,干8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笼子里的鸟。有时我站在窗户前,发现隔壁文化馆里的人成天在街上闲逛,我就问他们不用上班吗?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工作,我当时就想:‘这工作好’。后来我问文化馆里的一个朋友:‘怎么样才能进文化馆工作?’他告诉我写小说吧,我想我认的汉字也有五千多个了,做音乐、画画不行,写小说大概行,于是我就开始写小说了。”
       开始写小说的余华在文学道路上有些幸运,他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北京文学》相中,请他到北京进行修改,这在余华当时所在的海盐县是件大事,用余华的话说:“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是我们县第一个上北京改稿子的人。回来后县委宣传部的人说我是个人才,不能让我再干牙医了,干什么呢?进文化馆吧,这一下满足了我的愿望。” 
      没有冠冕堂皇,却是那么的真实,这就是余华。余华说他到文化馆第一天上班时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到单位一看自己竟然还是第一个上班的,于是他心里第一个念头是:这个单位我来对了。此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后来成了每个月只有领工资的时候才去单位,最后干脆辞职,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大概文人都有自嘲的特点,有时候还愿意拉上一些同行,余华在说完自己从事写作的原因后又补充了一段:“后来我发现我们这批人里面和我一样的有不少,有一次我和莫言、王朔几个人去意大利,主办方让我们写一篇‘我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是为挣钱买一双皮鞋,王朔则是为了换个工作,和我一样,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不过自嘲归自嘲,但和每一个成功的作家一样,余华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严肃的,“现在我写作已经完全是因为热爱,没有一点功利性。其实作家在从事写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有功利的一面在内,但当他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功利性就会慢慢消失了。”
一个好作家首先是一个好读者
      余华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没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但广泛的阅读让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他自己称自己的写作最初受川端康成的影响,而后卡夫卡的著作又让他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川端康成让他学会了细节的描写,而福克纳又教会了他如何描写心理。不妨让我们来听听他对几位大师的感受:“杰克·伦敦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那句话就是:宁愿去读拜伦的一句诗,也不要去读一百本文学杂志。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读到的话,当时我明白应该去读经典名著,而不要仅仅去读文学杂志,现在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我开始读外国小说的时候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笔法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记得他有一篇文章,写一位母亲坐在已经死去了的女儿的床前,结尾是这样写的: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一位出嫁的新娘。这种比喻对我影响极大,让我知道了以后在写文章时比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但凡大师都注重细节,鲁迅就是这方面的大师。在《孔乙己》的开头,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交代清楚了:咸亨酒店的格局,穿长衫的是坐在里面的,穿短衫的是坐在外面的,而孔乙己是惟一一个穿长衫坐在外面的。鲁迅在这篇文章里最棒的一笔是写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来酒店的场景,当时他摊开手,手里有几文铜钱,这时鲁迅用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是怎么来的:他满手是泥,原来他就是用这双手走来的。这一细节的描写说明了鲁迅的伟大,可以说这篇文章如果不写孔乙己是怎么来的,鲁迅就不能称之为鲁迅。
     “我一直迷恋川端康成,直到最后有些走投无路了。幸运的是我碰到了卡夫卡,读到了他那篇《乡村医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中的那匹马,当时我奇怪,怎么这匹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后来我认识到,作家应该是自由的,可以说是卡夫卡解放了我写作的能力。
     “教会我如何去写心理描写的是美国的福克纳,这个本领让我可以用一辈子。我读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一个人杀人后的心理。他全部采用了客观的视觉的描写,看完这篇小说,我总结的心理描写是: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去看。真正要写一个人的心理,恐怕一百万字也不够。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确实是这样,内心的宽阔不是可以去描写的。”
      余华自己称他一直坚持在读一些文学名著,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作品,能给人极大的改变,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感受的能力,甚至改变你的思维。他对此的总结是: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一个读者。任何一个作家他首先是一个读者,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能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力量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让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
      余华说,很多人看了他的书后问他关于书中的人物描写是否有他的影子,对此,他一再强调人物是人物,而作者是作者。
       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余华给自己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刚开始写作到上世纪90年代写的三部长篇之前,对于这个阶段,余华称自己的写作风格为“霸道”,“这段时间里我创作的时候是抱着人物不说话的态度,我让他说什么就说什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余华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笔下的人物开始突然说话了,“我当时很奇怪,因为这并不是我想说的,但他的确从我的笔下写出来了,当时的感受是我只是在记录着。”虽然还一直克制着,但小说中人物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话语越来越多了,《活着》就越来越多,“到《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我就完全放开了,随着人物走,让我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这种感觉非常地美妙,我当时发现人物是有生命的。”余华把这段时间称之为第二阶段。
       虽然一直咬定作家与笔下的人物是两回事,但余华也承认童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活着》中关于人物的描写,他认为现在20多岁的小说家不会再这样写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作家有着一生的影响,童年对世界的印象就像是一张白纸在复印机里一下复印下来一样,而我后来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在局部做一些修改。”
       在余华的文章中,干净、简洁是他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特点是怎么来的呢?余华的答案是:音乐。“我以前不愿意写长篇,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书,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我一直认为太复杂。但有一次我听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我发现如此宏大、如此丰富的一部交响乐,采用的音乐却是如此地简单,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发现单纯是如此地有力量,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我就尝试着用这种风格来写,尽量把语言用得简单一些。”
       对于将来的写作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余华说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写出来了才能知道。
中国大学名校风采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心灵驿站
——大海里的船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费方面给带来的可观收益,最后决定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现在这艘船就停泊在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
  不过,使这艘船名扬天下的却是一名来此观光的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也于不久前自杀了。尽管这不是他的第一次失败辩护,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杀事件,然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他总有一种负罪感。他不知该怎样安慰这些在生意场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当他在萨伦船舶博物馆看到这艘船时,忽然有一种想法,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参观参观这艘船呢?于是,他就把这艘船的历史抄下来和这艘船的照片一起挂在他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商界的委托人请他辩护,无论输赢,他都建议他们去看看这艘船。
  它使我们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

       温馨提示:虽然屡遭挫折,却能够坚强地百折不挠地挺住,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阅读 178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