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这样过国庆】从中国校服看百年变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初382班刘梦萱2024年国庆假期实践活动研习成果展示


好人好梦
创建于10-05
阅读 2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指导教师,班主任:张云丹

历史的时间轴总是一眼望不到头。今天,我们从中国历史上的百年近代时间,通过校服来望这百年变迁。

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1910年代的校服特点主要体现在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上。‌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校服设计受到了西方思想观念的冲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具体来说,女式校服既有时髦的西方元素,又融合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女款校服上为中式小号,下为西式百褶裙,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非常新颖和受欢迎的。

‌1920年代的校服主要体现在其简洁、朴素的风格上,这种风格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五四运动时期的校服,也被称为“青年装”或“文明新装”,是一种立领、三开袋或三贴袋式样的上衣。是不佩戴耳环等饰物,手上不戴戒指,身着朴素的衣服,下面穿不带花纹的黑色长裙。而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的五四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比深远。

1930年代,旗袍被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改良之后的旗袍简单大方,深受很多女性的喜爱,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爱着旗袍外出。

也正因如此,当时的学校也开始将改良后的旗袍作为学生的校服,旗袍校服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多年之后,香港等地的一些学校里还一直保留着穿旗袍校服的习惯。

40年代的校服是30年代校服的延续。由于旗袍不利于活动,特别是在体育课上,穿着旗袍进行跑步、跳远、打球等活动显得非常困难。因此,为了适应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体育活动需求,宽松的运动款式校服逐渐取代了旗袍,成为校园的主流。这种运动款式校服通常包括衬衫、短裤和室内鞋的搭配,更加符合学生的身份和活动需求‌。

‌50年代的校服没有特定的款式,主要以白色上衣和深色下装为主流。‌这个时期的审美口味比较朴实,服饰也非常单一,学生们平时穿着的社会流行服饰与校服没有太大区别。白色的上衣和深色的裤子或裙子成为了这个年代的主流,反映了当时社会整体朴实无华的风貌。此外,1950年4月23日至27日,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会议确立了红领巾为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不仅是一件装饰,更代表着少先队员的责任与使命,象征着孩子们的纯真和对未来的憧憬‌。

‌1960年代绿军装成为主流‌。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绿装校服被学生喜爱,成为学生的主流着装。全国上下一片绿,学生装也无一例外,军装、军帽、军挎包,书包挎在脖子上,成群结伙地穿梭于大街小巷。这种校服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即“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社会风气‌。

1970年代,白衬衫配蓝裤子的校服开始流行,这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渐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女子开始拥有上学的权利,象征着正式与庄重,同时也彰显了属于学生的青春活力‌。这种装扮不仅在学校中流行,也成为社会上一种时尚选择。黄军帽、白衬衫、蓝裤子、小白鞋,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装扮,通常只在节假日或学校开运动会等重要场合穿着‌。

19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蓝色成为了当时小学生校服的主要颜色灵感来源。具体来说,是以湖蓝色为底色,这种颜色选择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审美,也体现了校服的设计意图——传达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对于男孩的短裤,设计上在两边添加了白色条纹,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校服的美观性,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审美趋势。而对于女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波浪形的背带裙,这种设计不仅时尚,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1990年代校服的显著特点是“面口袋”运动服。‌这种校服以宽松的运动夹克为主,通常采用蓝色或绿色等配色,面料多为涤纶和腈纶,设计上强调宽松和舒适,但缺乏美观和装饰感。这种校服风格在90年代风靡全国,成为当时学生的标配,尽管其外观被普遍认为不够美观,但在推广集体荣誉感和统一着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0年代,校服设计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常见的设计包括宽大的运动服,这种校服配色单调、尺码肥大、男女同款,虽然外观上可能不太美观,但其结实耐脏、易干的特点,使得它成为当时中小学生的实用选择。这种校服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功能性和实用性,适应了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的需要‌。

2010年代配色大胆多样化,尝试各种鲜艳颜色;受西方校服风格影响,开始采用西装式校服,注重外观的美观和时尚,尽管在实际功能和特色上有所欠缺‌。

总之,校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越来越好的,正逢新中国75周年生日,让我们一起感恩祖国,共筑中国梦。

阅读 2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