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淀  人文精华---岳麓书院之行

创建于10-04
阅读 13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它的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行走在极具烟火气息的长沙城市,赓续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学者血脉,卓而不凡---这是我对此次旅行的自定义。

       进入书院前门,看到一座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样式建筑,这是“赫曦台”。赫曦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是早晨的阳光。南宋乾道三年,朱熹与张栻于岳麓山顶观日,曾筑赫曦台,后倒塌。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大门前重筑赫曦台,意在追念朱张二人。这样的台子自古代起,就给各类人才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礼堂或看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经久不息啊。

       大门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清嘉庆年间,书院整修后,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出了上联“唯楚有才”,请学生应对下联。众人苦思不得,贡生张中阶吐口而出:“于斯为盛”。上下联皆出自典故,联意关切,意为楚国多人才,此处尤为兴盛。

       

        这是大门口的玉石,传说一摸就可考中,于是大凡路人,皆伸手触之。

        大门之后是二门,门额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名山指的是衡山,因岳麓山是衡山余脉,即南岳最未一峰。两旁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指书院被一片青翠掩映,藏于岳麓山中。细看“于”字,很像“亏”字,实则隶书的一种艺术。再看末字,“麓”和“山”又构成了岳麓山,又是一幅藏尾的好对联,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文学功底。

       院内栽有高大的皂荚树,它和银杏树相得益彰,这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氛围。“厚重”在这里得以体现。

        “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它位于中轴线的中央,堂前悬有“实事求是”匾额。“实事求是”源于《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山办学,校长宾步程题写此匾悬挂檐前。此后,这块匾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后来传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讲堂内悬有两块鎏金匾。一块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匾,“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最高境界。

       另一块是乾隆皇帝为表彰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御赐的“道南正脉”匾,此匾为原物。匾中的“道”指的是理学,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教授的理学是南派理学的正统。这两块匾是清朝皇帝对岳麓书院理学传播的最高评价,代表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史上的地位。

        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台,这是以前先生授课的地方。讲台上摆放着两把椅子,这是为了纪念朱熹、张试两位理学大师而设的。讲台屏壁上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书院主教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办学大纲。

       传说弟子听课的时候,都要盘坐在下面,天气晴好时,求学的人可集中在院子里,讲学人以“传声”形式授课。特别是朱张会讲后,这两人以及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求学人不计其数。

       讲堂右侧墙上嵌有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这里前面九条讲的如何做人,后面讲的如何做学问。正是在如此严苛的规矩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名家大师。


       讲堂两旁的南北斋房,是书院的教学斋和半学斋,这里曾经是师生的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每个月只初二和十六上两天课,其余时间都是自修。书院的讲学方式一大特点是自由,讲学的方式由主持书院的人决定。

       在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灵活,学生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长限制,可选择长时间进修或者短时间游学。书院的讲学,并不限制于讲堂或是其他室内固定场所,往往会在书院的园林以一种游山玩水的形式进行,此为“游学”。

       历代岳麓书院招生人数并不相同,到嘉庆十二年,有了定额,定额里有三类学生,第一类是正课生,正课生招生66人,这一类学生免学费和住宿费,每月有三斗米和一两银子的膏伙(相当于津贴);第二类是副课生,招生70人,副课生也免学费和住宿费,但是没有膏伙;第三类学生相当于现在的旁听生,岳麓书院开坛讲学,大门敞开,外面的人都可以来听讲,这些人就是不著录弟子。

        这里的文庙又称孔庙,在书院北侧。其主要建筑为大成殿。每月初一、十五,山长都要引领诸生来殿祭拜孔圣人,每年春秋举行两次大的祭典,地方长官也得参加。扁额上写着“万世师表”。文庙左侧为祠庙建筑群,濂溪祠祀北宋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四箴亭祀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崇道祠专祀朱熹和张栻;六君子祠祀六位有功于岳麓书院的先儒,分别为学院创立者朱洞、宋代潭州知州李允则、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周式、宋代湖南安抚使刘珙、明代长沙通判陈钢、明代湖广副使杨茂之。船山祠则专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

       御书楼是岳麓书院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学院图书馆。御书楼为三层楼阁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这里是书院藏书的重要场所,藏书丰富,历代学子在此研读经典。据导游讲现在还有80名湖南大学研究生在此处学习,也仅仅80人,这些“天之骄子”足不出户,在历史厚重之地享受人文之精华。小池塘前有两棵郁郁葱葱的金桂树挺立在藏书楼前,像哨兵一样,寓意中的蟾宫折桂便蕴含其中。

      百泉轩在古代是历代山长住宿和办公的地方,现在也是作为院长会见一些重要宾客的场所。百泉轩正堂悬挂“斯文一派”匾,意为:岳麓书院文化自成一派。   

       “爱晚亭”这座亭子最早是由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所建,当时建这座亭子的目的,一是为了在晚秋时节欣赏周围的红枫叶,二是方便岳麓书院的老师和学生实地教学,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叫做“红叶亭”,后来才更名为爱晚亭。

       湖广总督毕沅来到此地,被亭子的景致深深吸引。他回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觉得此句诗与亭子周围的枫叶景致相得益彰。于是,他化用这句诗,将亭子更名为“爱晚亭”,寓意着人们对此地晚秋景色的喜爱与留恋。

       回程路上,俯视岳麓书院,绿荫如盖,山间庭院秋意盎然。楼台琼阁,翘檐云墙,亭廊轩榭,气宇非凡,通古达今,博大精深。

       古代的岳麓书院培养人才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吃饱饭,它是站在了国家建设和文化发展,爱国利民,增进人民福祉的角度培养人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行让我畅想未来教学愿景,希望教师能培养出务实有用的人才,这样以来各地各家就会兴旺发达,甚至整个国家兴旺发达。

阅读 13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