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介绍了本次分享者及分享主题,然后方老师讲述自己负责的信息处理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模板。方老师的项目主题初步定为《设计制作校园植物名片》,项目的教学设计目前只是一个初稿,构思了70%。计划用八个课时完成该项目,包括筹备、实施和复盘结项。
首先方老师将信息处理大概念进行了义务课标解读。学生需要知道信息是什么,如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编码规则,理解信息如何数字化,学会二进制编码,解编码和编译的原理,信息传输可能遇到的错误和效验机制的重要性。
接下来方老师提出通过制作校园植物名片项目来实践信息处理,整个项目设计8课时,前6节用于教学和实践,后2节用于分享。通过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信息,如自己的学号和身份证号,通过分析学号和身份证号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编码以及编码的概念、规律。
吕老师跟进方老师的讲解,追问方老师核心驱动问题。方老师回复刚开始立项的时候,会分发项目分组表、项目目标,要求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以及设计的活动成果去做立项,立完项,学生分组,接着就会有四个环节,核心驱动问题会在这四个环节里面出现。第一个活动环节就是构思植物名片的框架。每个组自己进行分析,名片里面是怎么设计的?有哪些内容?包含了什么信息在里面?然后他们把这些结果然后写出来,然后通过名片,然后他们来构思自己的植物名片包含要哪些信息。第二个活动制作编码、加密文件、编码的规则,制定编码规则,并对学校的植物进行分类编码管理,比如杉树类、耐寒植物类、花朵类。第三个活动美化名片,优化视频内容,艺术化文字、配乐。吕老师提出了创设性意见,利用AI生成视频来助力。第四个活动展示与评价,学生作品展示完后,根据发放的评价表进行小组评价。
随后方老师介绍了课时分布,共设计八个课时,计划筹备阶段是两节,其中立项一节,分组一节;项目实施阶段大概是四节,其中收集资料一节,制作名片三节;最后两节分别是复盘和结项,用来展示和评价,通过复盘让学生优化和提升自己作品。
吕老师提出在最后的结项中建议学生们用自己制作的视频来展示作品,这样才能体现本节课单元信息处理大概念,避免上成手工课。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首先是信息处理,将信息数据化,然后用算法建立模型,再到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不断在升级,发展到现在的人工智能生成式信息处理方式。因此方老师如果要把新课标里面的信息处理大概念讲清楚,则需要把本学科的这个大概念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先吃透然后把整个知识揉碎,再进行重组,组合在信息处理大概念下。
黄黎茵老师对方老师的分享给出建议和反馈,提出评价方法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建议参考武汉版的信息技术教材的同类课,设计个性化的作品。认为学生手工作品可以作为设计原型,再根据原型过渡成电子版本?还是需要有一个电子形式的作品出来,这样才能够体现你的信息处理初中阶段的信息处理,完成初中学段的教学目标。
主持人张老师对方老师的分享内容提出建议,新课标小学里面就有数据与编码,在初中的课程里如何设计体现分层?初中的教学主要是互网络和物联网,如何利用网络来进行收集信息啊,或者说利用网络技术,比如网络爬虫爬取某一类植物图片,然后跟校园植物实际照片比对,是不是同一类植物?学生学会去判断,然后学生讲解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样才是把它升维了。
吴老师赞同黄老师和张老师的观点,认为最后的一个生成作品的时候电子的肯定是比手工好一些,如果是美术课、语文课可以生成一些手工类的。但是信息科技课作品还是需要与学科相关。然后第二个问题评价如何平衡学生能力差异和评价公正性。方老师认为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利学生发展。学生在尝试中有挫折很正常,不能太一帆风顺。
吕老师对方老师的分享提出建议,强调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讨论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使用情景驱动教学法,比如通过电影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谈波老师提到了他在课堂上调查问卷分析的困惑,开放性的问卷无法当堂统计分析出结论。张老师建议第一个教学班不当堂反馈。课后导出问卷答案,投喂给KIMI,让KIMI分类整理,然后根据统计结果重新制作问卷,采用选项式问卷。第二个班、第三个班教学时就可以当堂看到统计结果了,这样便于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立项的开展。
其他与会老师提出问题和建议,参与讨论。分享个人的教学经验和观点。
张老师做总结发言。预告下一次的分享会由彭老师主持,王继华老师分享,邬旖旎老师点评。
本次分享活动共持续了约85分钟,会议结束后,课题组共有7位老师对分享效果通过填写分享会线上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反馈,具体数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