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国庆,礼赞祖国

用户15417225
创建于10-01
阅读 6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附中学子这样过国庆】追溯中国古今校服演变——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初373班陈沛茹2024年国庆假期研习成果展示

班主任、指导教师:王海桃

校服的演变

中国的校服是学生的统一着装,体现学生的风貌,代表着国家和学校的形象,是文化、教育、历史甚至是政治的缩影。颜色样式的变迁既紧随时代浪潮,又顺从惯性统一

最早的追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中有首诗叫《子衿》。最早的“校服”可以追溯到先秦。子衿所描写的就是穿着青衿的学子。这种服饰一直沿用到隋唐两宋,成为当时学生的特定制服。那时制服讲究合身、舒适,有相应的鞋帽要求,还要束冠。

二十世纪初

清末年代,不少新界乡村氏族流行宗祠教学,并设立小班学校如私塾。当时还没有校服概念,学生普遍穿日常衣服上课,男生穿的许多就是以清朝旗服为基础的长衫马褂。后来华人学校数目逐渐增加,制服的概念开始萌发。其时清朝被推翻,加上西洋文化冲击,长衫取代了马褂成为当时男学生的流行衣著。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阖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民国初年,在剪辫易服风气推波助澜之下,追新求异一度成为部分市民的服饰时尚。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随着女学生人数渐渐增多,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新兴势力,她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主张男女平等平权,标榜自由,不拘旧俗,时人称她们为“自由女”。她们自然也就成了时尚的急先锋。于是,清纯的女学生装束成为当时的时尚。

‍民国初年至上世纪20年代,一种糅合了西洋服饰元素和中国传统服饰特点的“文明新装”在女学生中首先被推广开来。这种文明新装有别于当时的传统服饰对襟衫、祅子等,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裙子下摆也由及足略为缩短,只是还没有短到膝部以上的,裙褶则完全取消而任其下垂。这种文明新装,虽然算不上是校服,但被人们视为女学生的象征,也成为女学生装的先导。由她们先行穿起来的“文明新装”也成为一种时髦,被纷纷效仿。

30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名校女生多以旗袍为校服,是当时的时尚。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为流行的十年,它迅速取代当时流行的“上衣下裙”两截式的女装校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基本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民国前期,孙中山先生极力提倡中山装,中山装是民国时期参照日式军服特点设计的服装,表现了当时中国进步的民族主义精神。但到民国中后期,当时的男大学生,经常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人们的审美口味都比较宁静和中庸,于是白色的上衣、深色的下装便成为了主流。那个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有着比制定统一校服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校服也没有固定的款式。在那个白衣黑裤的年代,所谓的校服也不能免俗。当然,白上衣和蓝裤子,白上衣和蓝裙子,已经成为了经典。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19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 这时期的学生,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以运动服、苏联式校服以及改良式水手服等为主。 由于上个十年的审美口味余温未消,所以在校服在设计上参考了很多“军事元素”,不过,这个时候的校服也还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样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审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

九十年代运动服校服一统天下。此时的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运动服虽然还是主流,但是有的地区选择了吸收了西洋服饰元素的西式校服,或者沿用以前的水手服或苏联式校服。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年代里,每个地区、甚至是每个学校可以依据校风校貌选择不一样的校服。

以上就是我收集到的校服演变史,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让我们多多学习中国文化,努力做新一代有志青年,最后祝大家国庆快乐,谢谢观看。

—END—

阅读 6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