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夏 忆 宗 师
——怀念贾廷玺老师
我的故乡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大山深处,一道一道的斜坡山地承载着历史的风霜,以近乎不屈的姿态层层向上攀爬,古老而又神圣,苍茫而又厚重。那些蜿蜒曲折的山路犹如一条条生命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独特篇章,延伸着故乡的文化之根。我和贾廷玺老师从师生到同事在这里共同生活了四十余年。他是一位致力于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先驱。他清贫一生,勤劳一世,就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艰难的岁月里撑起了宁夏南部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使之千余名学生走出了大山,成为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的一生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誉,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界的一位宗师。
时值仲夏,沿着故乡花开的小径,去寻找我与宗师的特殊情怀和生命中质朴的经历,那段难忘的历史,如同刻在黄土地中的诗篇,永远地铭记在心……
不负遇见,不负岁月花开花落!
1960年,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浙江数万名青年先后支援宁夏的消息传开以后,还未读完高中的宗师得知这个消息后,便舍弃了自己的家乡,从中国书画之乡——甘肃通渭来到了我的故乡宁夏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也许是苍天的最好安排,那年头,我们这十里八村识字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寥寥无几,乡亲们得知宗师读过高中,便商议请求组织为他安家落户,留住本村。那年,西北大面积旱灾,粮食绝收,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边远山区的农村教育在温饱面前更是无从谈起,宗师的到来犹如暗夜里的一盏油灯,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一抹光亮和希望。那时的学校只不过两间土坯房,宗师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办起了学校,他不仅着力于教书育人,还怀揣着更大的梦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将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以滋养。
记得每逢夏天的周末,宗师便带我们走进大山深处,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早晨出发时书包里只有妈妈做好的供当天吃的馍馍,临近中午时书包里装满了形状各异的叶子和自制纸盒里的虫子,还有辣沙菜、奶瓜瓜……我们围在老师周围争先分享着自己的发现,“老师,我捉到了一只翅膀上有黑色斑点的蝴蝶”,“我找到了一片心型的叶子”,“我捡了一些柴火,明天中午给离家较远的同学烧开水……”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探索的喜悦和对知识的渴望,山间里回荡着天真无邪的笑声……
似情于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情深于那个艰难而又事业性的季节!几年之后,我们的土屋民办学校很快就改建成了公办完小,宗师也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中转为公办老师,1975年,学校又由政府编制为七年制初级中学,解决了乡村孩子就近读初中的困难。学龄儿童入学率从六十年代初期的43%到2000年逐年上升至97%,为2003年国家级的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奠定扎实的基础。他扎根偏远山区,一干就是四十年。
从土坯教室里的“半工半读”和“农民夜校”到红砖瓦房的初级中学,宗师青丝渐染银发,四十余年如一日,岁月见证了他无悔奉献与执着的追求。然而,谁曾记得他坚强与勤劳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包含有多少的泪水和委屈。的确,生活没给他依靠,亲情没给他依靠。一路走来,异山异水,异乡异族,多年的胃溃疡,使得他的身体越发消瘦。就是他们一代宗师在艰难的岁月里撑起了宁南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他所吃的苦,遭的罪化作了一道银色的光亮,照亮了大山深处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使之一大批的学生走出了大山,成为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些当年从大山走出的孩子,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精彩篇章。而我们的师生之情沿着岁月的河床流淌了半个多世纪。
2020年国庆前夕,我们再次去银川拜见耄耋之年的宗师,远远地望见,他站在小区门前等候,秋风吹拂着他满身的沧桑,眼神里依然深藏着岁月的深沉与宁静。那天,我们在他简朴的居所,喝着宗师亲手沏的茶,聊着我们记忆中的往事,犹如回到那个贫瘠却又令人眷念的黄土高原腹地深处。宗师说:当下教育以成绩为准、濒临功利,忽视了对学生的传统教育和全面发展,这与学校和家庭也有很大关系。任何一种极端,无论是左是右都会使教育推向失衡,这是我们老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课题。宗师还非常幽默的给我们讲述反季节性蔬菜,育肥后的牛羊肉以及垃圾食品被孩子们食用的事。他语重心长的话语超越了形式的束缚,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理想,这在当今个性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他的每一句话直达我的心灵深处。离开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敬畏,仿佛得到了一次灵魂的升华,更加明白了“银发力量”的深刻内含,懂得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仍然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更是经历风雨后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这份奉献精神,深深的隐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如同一首音韵悠扬的赞歌,普写着生命的平凡与辉煌,唱响了十八大以来“银发力量”的价值内涵!
去年正月二十三日清晨,我从师弟贾虎子的电话里得知宗师逝世的消息,虎子哽咽着说道:春节过后,儿孙们都来银川看望老人,各自回家之前正准备拍全家照留作纪念。此时此刻,老人感到了无限的欣慰和喜悦,谁料欣喜之余,老人羽化归天。一场合影本是时光的定格,笑容在那一刻却凝固成了永恒,温馨的画面悄然转变为永远的告别。得知消息的我顿觉心头一阵难耐的酸痛。此刻,只见门外皑皑白雪已封盖了整个山城,万物归于沉寂,白雪承载着诗意与传奇,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纯洁与宁静。常言说:大雪盖坟地,必然显贵人。虽然,这种说法源与传统送葬文化中的信仰和迷信,并没有科学依据。然而,山河银装素裹,大地银发挂孝,我愿意相信那是苍天对逝者清贫与勤劳的尊崇与褒奖,是给予了为边远山区教育事业奋斗了四十余年的宗师一个坦然的归落。也成为后人生命中宝贵的故事。那一刻,引得了我无限的遐想,宗师的形象顿然变得异常鲜明,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步入了属于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似乎就是传说中的天堂,这里明月清风,繁星点点映辉煌;山清水秀,银发光彩映智慧。当年挂在土屋教室的那块旧桌面黑板,瞬间变为一块特大屏幕的万能电视机,上演着历史的辉煌与成就。我沉迷了好久,在湿润的眼眶中结束了对逝者的怀念。
今时偶尔回故乡,人过境迁,触目伤怀,宗师的旧院落早已不复存在,偶尔老邻居们相遇街头,谈及往昔,眼里闪烁的是对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和银发宗师的无限敬意。
此夜,月亮依旧高悬,银辉洒满静谧的夜空,不知不觉中入睡。梦里,只见宗师银发生辉、精神矍铄,在月亮的映照下渐渐淡去,化作一缕轻风,轻轻拂过当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似乎在向那片黄土高坡的每一寸土地作以告别。我轻声喊道:“老师!我们约好的,国庆75周年一起……”可是,在那岁月深处永远也没有了回声!只见他向着国旗升起的地方杳然化风而去……
作者姓名:马凤义 马海媛
单位及原职务:海原县教体局退休党支部
联系方式:1590955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