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风微凉,时光恰好正当时,我们在时光里赶路,感谢遇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不断在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积极应对新高考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华山高级中学开展了第二届铁门关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年会。本次历史学科教研主题是聚焦如何构建落地核心素养的高品质课堂。共同参与教研活动的友好学校还有巴州一中,库尔勒四中、七中,阿克苏高级中学,库车二中、三中、四中,昆玉中学。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老师——刘思远老师。
刘思远老师,陕西省教学能手、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导师、校外指导教师,2017年度全国历史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度教育部部级、省级、市级优课,2022年度陕西省信息化大赛一等奖,近五年发表论文多次获得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声门师承中国相声名家王祥林先生。
本次三新背景下高品质课堂展示交流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高品质课堂展示及说课,专家示范课,专家评课及老师改课后抽签再次上课,最后是专家讲座。
李岳老师展示的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节课以匈奴冒顿单于的介绍为导入,联系大汉与西域四百多年的关系发展。接着通过三个任务环节“隐忍待发——西汉的崛起之路”,“虽远必诛——西汉的盛世之况”,“为国为民——两汉的时代之光”层层展开,梳理了两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及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间多次通过历史人物创设情境,拉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最后展示铁门关图片,利用乡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专家刘老师的展示的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刘老师通过解读“东汉末年时局图”和“三国鼎盛时局图”为导入,以东汉经学家何休的“三世说”为整节课线索。运用丰富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纵向更迭,横向交融,乱中有序。运用可视化原则使学生能更好的感受历史变化。整节课时时在引导,处处在思,激发学生思维。为我们今后打造高品质课堂提供参考。
李岳老师和专家刘老师从不同方面进行说课。
接下来是评课环节。首先是高级中学校长樊明辉老师评课。樊校长说,李岳老师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将核心素养和必备知识很好的结合。专家老师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出众的口才以及亲和的形象”让这节课独树一帜。
各学校老师代表评课。
专家评课。在评课中,刘老师说到,设计一堂好课,要看设计有无温度,学习有无发声,既要有立意,同时还要有意思,还提出历史课堂要体现逻辑化,可视化和故事化,做到逻辑立骨,可视添翼,故事点睛。
专家对上午李岳老师的课给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历史组再利用一下午的时间根据专家的意见再次集体备课改课磨课,最后抽签决定第二天上课的老师。
第二天中签的幸运儿程慧琦老师在经过多次打磨之后再次上课,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程慧琦老师授课结束后,专家刘老师以其及其细致和专业的态度,再一次对这节课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这个过程使我们获益良多。
专题讲座,诱人深思。专家刘老师以“三新”教育理念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变化。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刘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三大“法宝”。首先就是课堂的逻辑化,以清晰的逻辑架构历史课堂,就如同以历史画卷搭建起坚实的骨架,从设定好的主线出发,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让学生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背后的因果关系。其次是可视化,历史学习对象具有间接性,历史不能复制,这决定了学习者不能直观观察、感悟历史。但在数字化时代,视觉元素的运用能够为历史课堂增添绚丽的翅膀。最后是故事化,一节历史课只有意义,没有意思是无效的,只有意思,没有意义是危险的。历史课离不开人,离不开故事,离不开温情,离不开敬意,这是感悟人性光辉的途径,也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要求。
本次交流学习每一位老师都获益匪浅。在收获和不舍当中,历史学科教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什么是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他所受到的教育。剩下的东西是什么?素养,思想,能力,心态。
“立积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本次教育论坛活动不仅展现了示范引领的强大力量,更像一次心灵的触碰,一场智慧的交融,它搭建了成长的阶梯,成为了共同进步的催化剂。在“三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全体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和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热爱历史,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图片:程慧琦 李岳
编辑:程慧琦
初审:刘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