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来袭,我们一起聊聊国庆精神的心理学意义!

西电集团医院体检中心
创建于09-30
阅读 4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国庆节的心理学意义

回顾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之后每年今日,举国欢庆,纪念往昔,于是乎为“国庆节”,今年祖国75岁啦!


每年的国庆节总能荡起内心对国家最真的情感,最浓的归属力量,以及和无数同胞共同欢祝,那份最动人的共鸣。


接下来,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国庆精神和心理学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

爱与归属

上图的金字塔也许我们都熟悉,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1904年-1970年)于1943年提出。


“爱与归属”的需求层,又被称“社交需求”,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处于安全时,人们进一步渴望和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比如爱与被爱,在家庭、工作、学校等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等,即情感与归属的需求。


延伸谈一下,我们追求归属感的同时,“社会自我”的概念起重要作用,它是由我们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与他人的关系和文化主义等等因素来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又来自于人际关系中,可以说是人际关系一部分构成了个体的社会自我。

国庆节,就像一个能让人感受到归属的情感舞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我们由于爱与归属的渴望去建立人际关系,进而影响社会自我的形成,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和同胞们出于相同的情感而连接在一起,构筑成对社会的归属感,一方面认识自己在社会的角色,加上我们是集体主义国家,万众一心,每年一度的国庆节总能带给我们许多的精神慰藉和满足。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由瑞典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提出,他主张将人格分为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情结)和集体无意识(原型),在这里我们会提到更多和国庆精神文化相关的“集体潜意识”。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见集体潜意识处于人类意识中较深的层次,据理论,集体潜意识区别于个人潜意识,它来自先天性习得,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是关乎于“种族记忆”,与人类的往昔密切相关,就像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遗传痕迹,保留祖先们在为了适应环境的生产、生存经验,沉淀在精神最底层。它很难被捕捉,没有清晰的表象,只能间接被观察,通常在行为、图像、艺术、宗教、文化、童话等等之中可窥见一斑,比如大多数人上台演讲会感到焦虑、恐惧,肾上腺素激增,有想要逃跑的冲动,可以推测,这场景可能和远古人类被猎物虎视眈眈有关,这种恐惧在祖先们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形成种族记忆。

国庆精神也和集体潜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庆节本身便象征国家精神,是一种独立国的标志。而中国几千多年的历史,纵使朝代更迭,直到新中国开国,民族精神文化都深根于血脉,我们总是可以感受到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力量,带给我们前进的动力与对祖国强盛的信心。除了国庆节这种纪念开国的特殊日子,我们在观看奥运的时候,看到祖国小伙伴代表国家出赛就感觉慷慨激昂,看到他们赢得奖牌时就感到无比骄傲也是一样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由他人、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将信息发送到个体,且往往是一种被主观肯定的假设,让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信息,进而产生一些认知、观点、信念、感情或行动,比如广告,对消费者的心理起暗示作用,下次有商品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广告图片、影像,进而想要购买。

临近国庆纪念日,看着日历上的日期,中国人往往会产生一些情绪,比如高兴、期待、自豪、精神抖擞或感动等积极情绪,如果遇上每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的阅兵仪式,人们独特的情感和回忆便会更加涌上心头。

实际上,国庆节带给我们的心理暗示,类似于集体潜意识的“强化”,让我们在纪念历史的同时,进一步的和祖国有更紧密的情感联系,也能感受到更大的信心与力量。

——END——

编辑:王莉

阅读 4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