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放假通知

潭龙街道中心学校(大潭初中)
创建于2024-09-30
阅读 29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好!    盛世华诞,福泽华夏。我们即将迎来祖国75华诞,共赴国庆盛宴!值此佳节之际,潭龙街道中心学校向全体家长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现将我校2024年“国庆节”上课、放假安排以及相关安全注意事项提示如下:

放假时间:2024年10月1日(星期二)至2024年10月7日(星期一),共计7天。


 国庆节是国家的庆典,也是家庭团聚、亲子共处的宝贵时光。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愉快且有意义的假期,我们特此向您发出以下倡议:安全教育不放松:请家长们在假期中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电、网络安全等,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

合理规划假期生活:鼓励孩子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合理规划学习与休息时间,可以安排一些阅读、体育锻炼或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假期生活既充实又有趣。

传承家国情怀:利用假期,带领孩子参与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观看红色电影、参观历史博物馆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国家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亲子互动增情感:希望家长们能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家务劳动或共同完成一个小项目,增进亲子关系,让爱与陪伴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美的风景。

健康饮食,规律作息: 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孩子以最佳状态步入校园

注意事项

预防疾病

1.秋高气爽,天气转凉,放假期间,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随着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

2.秋季是呼吸道疾病、感冒发烧、腹泻、肠胃炎等疾病的高发季,家里要勤通风。建议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地方游玩,多带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3.如果孩子出现感冒等身体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并根据医嘱在家休息,痊愈后方可返校上课,传染性疾病要持医院康复证明方可返校。

谨防溺水

虽然秋天天气比较凉爽,但预防溺水依然不可以松懈!不管是外出游玩还是在家休息,我们都要承担起教育和监管孩子的责任,避免悲剧的发生。

(一)教育孩子做到六不准: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3.不准在无家长监护的情况下游泳。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6.不准擅自下水施救。(二)家长要做到"四知道":    知道自己的孩子去哪里、和谁去、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文明交通  

放假期间外出游玩加上探亲导致路上人流多,车辆多,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是规避风险的不二准则。家长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引导孩子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一)行走安全1.教育孩子不在马路边、车辆多的地段玩耍。2.与孩子共同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红灯停、绿灯行。3.过没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线时一停、二看、三匀速通过。4.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人行天桥等,不得随意横穿。5.行走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切勿边走边看书或看手机。(二)乘车安全1.出门游玩不乘坐三无车辆、超载车辆,不坐非法营运车辆。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遵守乘车纪律,上下车应等车辆停稳,排队上下车,做到文明候车、文明乘车。3.下车后等车辆开走再行走,切忌从车头绕行。4.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窗外,也不要向车窗外扔杂物和垃圾。5.私家车出行,孩子要坐到后排,不乘坐在副驾驶座。6.大人离开车时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三)骑车安全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不满16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电动车,骑行电动车必须佩戴安全头盔。2.不打伞骑车,不脱手骑车,不骑车带人,不骑"病"车,不骑快车,不与机动车抢道,不并行骑车。

防火用电安全

1.教育孩子安全用电,正确使用家用电器,人走断电,不要乱拉乱接电线。2.不玩火,要爱护消防器材,掌握常用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切忌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遇有火情,请及时拨打119报警;发现身边有火灾隐患,请及时拨打火灾隐患举报投诉电话96119举报。

网络安全  

  请家长教导孩子不要沉迷网络游戏,不要见网友;自己和家人的信息不要透露给网络上的陌生人;在网上发布信息需谨慎,不要转发未经官方公布的信息;谨防网络诈骗,不要点击不明链接网址,提高对网购诈骗、中奖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等各种形式诈骗的警惕性。需要查找资料时要引导孩子养成文明上网、上文明网的好习惯,并杜绝孩子在假期到网吧上网。

关注心理健康

放假期间,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持续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多与孩子沟通谈心,在陪伴中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在了解中引导。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多与老师、父母、同学及亲朋好友沟通交流,创造并记录属于自己及家人、同伴的开心时刻。密切家校共育,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切实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

—END—

阅读 29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