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践行我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理念,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地理教师的地理实践力,通化一中教育集团地理教研组开展了“探秘四方山”主题研学活动。活动由通化一中地理教研组组织协调,于2024年9月26日,集团内通化一中、通化市靖宇中学、通化市朝阳中学的部分地理教师参加了本次研学活动。
四方山,地处南长白山老岭山脉,位于吉林省通化县大安镇湖上村国有林地水洞林场辖区,森林覆盖率达95%,生物种群丰富,是通化县的一块绿色宝地、生态乐园。其主峰四方顶海拔1182米,山顶5万平方米的草地,四周森林环绕。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誉为“大美四方山,最美四方顶”。
本次研学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四方山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地带性植被类型,探讨地貌和山顶草原的成因。
午饭后,在通化一中北门集合,一行六台车,在于瑞华老师的带领下向目的地行进。由于部分路段修路,车行大约90分钟到达山门,后徒步大约1小时,顺利抵达山顶。
在山顶,博学的于瑞华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方向。然后,介绍了山脉的形成、本地的地带性植被及山顶草原的形成原因。
四方山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地质学研究,四方山经历了三期变形。首先,在太古宙时期,地表岩石形成后,经历了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导致地层和矿体形成近南北向的紧密褶皱构造。随后,北西至南东方向的挤压作用使得已经变形的地层和矿体再次变形,形成走向北东至南西的叠加褶皱构造。最后,北至西向和南东向的不对称推力作用,使得经历两次变形的地层和矿层形成S形,再次变形。这些地质构造活动是四方山地形形成的基础。
此外,四方山的海拔在1200米至1400米之间,这是由于千百万年来的火山遗迹造就的。这种高海拔和特定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四方山独特的地理和生态景色。火山活动不仅塑造了四方山的地形,还影响了其气候和小气候环境,使得四方山成为一个多雪多雾的区域,尤其是在冬季,形成了多雪多雾的小气候环境,增加了冰凌雾凇出现的概率。
四方山地带性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这种植被类型通常分布在温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茂盛,冬季落叶。温带落叶阔叶林由多种树木组成,包括枫树、橡树等,这些树木具有较宽的叶片,能够在温暖的季节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同时它们的叶片在秋季会变色和脱落,以适应寒冷的冬季环境。
伴着袅袅秋风,行走在山间,碧蓝的天空之下,层林浸染,美不胜收。
资料显示,四方山草原的形成是火山活动和冰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火山活动形成了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质结构,而冰期的寒冷和干燥条件则促进了草原植被的生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通化四方山草原景观。
通过本次研学,老师们不仅了解了四方山,也进一步了解了通化。走出校园,世界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走进自然,景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地理教师更需要在行走中积累素材,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才能用鲜活生动的案例,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满足新课程、新高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