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工匠是一种建构游戏,而建构搭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本月我们的户外游戏区域是万能工匠,在中班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玩万能工匠的经验,所以孩子们对万能工匠都很熟悉,在活动之前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自由的设计了图纸。
孩子们的设计
第一次的观察
刚开始,孩子们拿了玩具开始自由建构,通过首次的自由探索,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到了万能工匠的材料以及基本特征,尝试并掌握了“拆卸”的方法,更知道了不同材料的组合、不同位置的组合都会形成不一样的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搭建的精彩过程吧!
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都纷纷选择万能工匠,开始了他们的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有的搭建杠铃开始举重,有的搭建一个凳子,有的搭建一辆小车等,这时田畅和思远的搭建与众不同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在观察他们两个的搭建但是我没有看出他们两个搭建的是什么,后来通过他们的动作,我发现他们搭建的是大炮,思远和田畅开始搭建了,思远说:“我觉得把这几个长筒插到后面装饰一下会更好看。”田畅就按思远的想法进行了装饰,在前面他们两个也一起合作、讨论进行了装饰,这时思远坐到大炮的第二个座位上,但是他想用手抓前面的两个圆柱但是一直够不到两个圆柱,我进行了思考?
我思考:思远为什么要抓前面的圆柱?
我思考:思远为什么要抓前面的圆柱?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抓前面的圆柱,你能抓得到吗?
思远说:“因为我想控制大炮,让他转动起来,但是我怎么也够不到?”
我说:“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我说:“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思远听了我的话开始了他的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他进行了思考、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观察思考,思远把两个圆柱靠在了一起,这时真的成功了,他用手抓住了两个圆柱,并且真正的控制住了大炮,让大炮转动起来。
思远搭建的大炮,但是他坐到了第二个凳子上,手够不到前面。
思远尝试让两个凳子靠的进一些。
通过老师的引导,思远通过思考观察,他把两个凳子靠在了一起,这样他就抓住了大炮的圆盘。
从健康领域分析:孩子能与同伴合作搬较大的物品,动作平稳,连贯。在搭建过程中锻炼了孩子手臂的力量。
语言领域分析:在群体中能主动、有意识地倾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并做出回应,孩子能根据一个话题不同焦点的变化,与他人进行持续的讨论和交流。
社会领域分析:孩子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与他人谈论自己的需求、愿望、兴趣、能力和意见。思远和田畅看法不同时,思远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田畅在游戏中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思远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次观察
教师增加了一些材料
思远、田畅、少泓三个小朋友一起搭建大炮,在搭建的过程中老师没有提增加材料的事情,是孩子们自由的把材料利用了起来,他们三个把轮胎放到最下面,然后把木板放到小车上面,最后在板子上搭建的大炮。
田畅说:“我要在这边搭健一个滑梯大炮”。
滑梯大炮搭建成功。
孩子们一直探索一直在调整搭建,这时候思远想到了,他要把木板放到后面,但是就有一根长筒,他尝试了好多次没有成功。
我思考:他为什么要放到后面?为什么木板一直掉下去?
我现场引导孩子!
后来思远搭建成功,第一次他用一个长筒,保持木板的平衡,成功了但是木板不稳,后来他就用了两个长筒把木板放到上面,这次成功了。
田畅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说:“我们在放一个凳子不行吗?”,大家听从了田畅的意见,木板放的更稳了。
思远说:“我觉得在后面放一个木板,大炮还能像飞机一样飞起来”。
后来思远又想在旁边放一个木板,但是没有成功。
我引导孩子:木板为什么没有放好,你发现了什么?
后来思远看了看另一边还缺一长筒,看,这样搭建成功了。
孩子们一直搭建一直调整。
当都搭建成功时,结果意外发生,所有搭建的都掉了下来,但是孩子们没有放弃,一直坚持。
这是最终的搭建结果,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第二次的观察过程中。
我发现孩子们从社会领域来说,面对新的玩具和环境不畏缩,敢去尝试,并且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能相互合作,也能按自己的想法开展活动,进行搭建。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与他人谈论自己的需求,愿望,兴趣,能力和意。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但是也能听取别人的质疑和批评。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有一定的计划,在结果不令人自己满意时会反思和调整。在游戏中能自己商量解决冲突,能考虑和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和意见。
从语言领域来分析:游戏中孩子们能注意倾听他人谈话内容并做出适合的回应,听不懂或有疑问时会主动提问,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尊重对方。能根据一个话题不同焦点的变化与他人进行持续的谈论和交流。
从科学领域来分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思远尝试把两个圆盘链接在一起,但是始终没有成功,后来在老师及时的引导中,他懂得了只有平衡了才能链接结实,在没有平衡点的时候,可以我一 支撑点,也可以固定圆盘。(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能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根据已有经验猜测问题的答案并验证,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探索,及时调整。)
第三次的观察
又添加了一些材料
思远和田畅还是和原来一样,按第二次搭建的方式进行搭建,但是这次思远用了不同形状的木头进行了搭建。但是这次老师把所有的梯子都用上了,结果孩子改变了思路不在搭建大炮,玩起来了梯子。
只有少泓自己搭建了大炮,这次搭建的大炮可以活动,看,田畅在推动大炮走动。
但是我观察了其他小朋友,他们也有创新,家羿和传业用万能工匠和梯子结合,搭建出了一辆小火车。
教师反思:户外活动投放材料越多越好吗?
户外活动投放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过多的材料容易导致幼儿分心,无法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做到有的放矢,并根据对儿童活动的观察,定期更换、补充。
投放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明确各种材料所隐含的不同教育功能,并将幼儿发展目标和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适宜性原则: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和操作能力的材料和工具,适量和有序。
丰富性原则:提供数量充足、形式和功能多样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3。
层次性原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难度不同的材料,满足幼儿个体操作和学习的需要。
操作性原则:提供能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和思维能力。
实际案例显示,过多的材料可能会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消极行为,如重复相同的游戏行为或无所事事。例如,在一个户外活动中,投放了大量的高结构游戏材料,但幼儿却表现出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表明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效果。
在第三次观察游戏中我发现,教师添加丰富的材料有利也有弊,教师要循序渐进的投放材料。在这些环节中,孩子们最先得到发展的是自我意识的认可,孩子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整个游戏中教师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始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孩子们自由结伴,以小组形式讨论并用图画、符号进行简单的建构计划;以小组形式开展建构游戏;遇到问题相互合作、相互协商;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都鼓励孩子们大胆介绍自己的建构计划、作品以及困难和其他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立体感和表征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