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洪山殿镇第一中学
创建于09-29
阅读 38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并发出了“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教育现代化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呈现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论述,深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这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更是光荣的使命和责任。全面准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求我们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先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求我们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作用。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现在,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只剩11年了,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而重大。我们要切实增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聚焦会议重大部署,谋划提出一系列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保障,优化推进机制,朝着教育强国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以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9-12 第01版)

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为我们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健全强国使命引领的思政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必须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必须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面对空前激烈的科技竞争,只有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这就要求我们紧紧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有组织科研,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硬核支撑。

必须以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

必须以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汇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协同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将各方主体力量凝聚起来、协同起来,做好现代教育协同机制与政策的设计,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共同奏好教育强国事业的“奏鸣曲”。

必须以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辉煌成就,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要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还要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地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科学内涵的阐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教育强国新图景,为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时间属于奋进者!让我们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9-13 第01版)

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五个重大关系”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要抓实战略举措,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民生重大关切,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要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基础和途径。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要坚持五育并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活动尤其是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促进供需适配,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体现了做好学校管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遵守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引,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规范有序是基本前提,也是必然要求。管理规范、活力迸发是学校应有的状态。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要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活力,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充分彰显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道路自信和重要历史经验指引。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贡献中国智慧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更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胸怀“国之大者”,中国教育必将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9-14 第01版)

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需要思想伟力的引领和感召。要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并将成果转化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用深邃之思想明心立志,用真理之光芒照亮莘莘学子前行的路。

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刻把握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继续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不断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构建新时代新征程立德树人新格局,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奋斗历史和成功经验,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最好的教科书。要以党的伟大实践为素材讲活新时代“实践大课”,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理论探索成就、不懈奋斗成就、为民造福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并从新时代党的奋斗历史和成功经验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要充分挖掘整合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文化内涵,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凝聚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嘹亮号角,为我们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9-15 第01版)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充分认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价值,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各项重大任务,加强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布局,系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必须着眼提高创新能力,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强化对战略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面世界科技创新变革规律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推动高校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必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要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必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校要精准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科技攻关过程、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环节、育人模式有机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职业教育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源源不断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深化“一体两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9-16 第01版)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我们深入促进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

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当前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面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要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要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作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带动了教育观念积极转变……基础教育回归良好生态,正从人民群众的深切期待变为现实。百里之行半九十,千尺竿头须再攀。“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决不能松懈和松劲。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加强作业设计、健全质量监控评价等举措,确保校内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构建基本服务与拓展服务相结合的课后服务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真正实现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支撑。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要建强建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资源,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让优质资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以教育数字化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取向,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9-17 第01版)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殷切希望和全面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进一步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培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发展全过程。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同、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努力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强化部属师范大学引领,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要把握和尊重教师发展的科学规律,创新教师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要深入推进“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更多高水平院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持续实施“优师计划”“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知识功底扎实、教书育人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更好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尊师惠师政策举措落实到位。维护教师尊严和合法权益,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等,全面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坚决打击造谣和污名化教师的行为,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要创新开展优秀教师表彰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惠师强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刻认识建强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汇聚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力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9-18 第01版)

阅读 38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