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张国立老师赴内蒙古乌审旗交流学习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

张国立
创建于09-28
阅读 3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有幸在开发区宣传和教育局业务室的安排下,前往内蒙古乌审旗交流学习,在这次特殊的旅程中,我走出熟悉的环境,前往内蒙古乌审旗第一中学,与当地化学教师团队就“化学式”这一核心课题进行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模式的指导与交流。这次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学校间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活动安排

26号上午聆听了苏文玲校长的专题报告。

苏文玲: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人才库专家。主持过国家、省、市级等多项重点规划课题,专著《深度学习理念下大单元教学》,被列为中国教育专家领航系列丛书。

        苏校长详细阐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这是教师“入门第一课”,是教师及教研员的基本功。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可以分为教师“教”的角度的“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和学生“学”的角度的“目标、学习、评价一致性”两个层面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层面的结合,才能支撑起“高质量的教与学”,才能赋予“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的完整内涵,才可以把“死教材”转化为“活课程”,从一个教材使用者变为一个课程开发者。

        苏校长提到,要想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必须清晰的知道高质量课堂基本课理。要明确学习目标,要知道达成学习目标要怎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要知道能否高质量完成任务,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达成的标准、证据分别是什么、怎样达成)。

26号下午,乌审旗化学教研团队的四位老师分别就自己主备的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进行说课展示。

       张国立老师结合四位老师的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的说课内容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讨论亮点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并以《教学评一致性课时教学设计各要素分析》为主线进行分享汇报,从“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以及“结构化思维课堂的建构”这两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张国立老师讲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原理,通过展示中海中学化学教研组校本教研的课时设计《化学式及其意义》这一课例,引领老师们探索结构化思维课堂的教学目标、先行组织、新知构建“任务——活动”、成果集成、迁移运用、作业设计等环节的实施与评价方法,帮助教师理清结构化思维课堂的建构模型,坚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以用为评,助力学生思维进阶,促进学生素养生成。

27号四位老师结合说课点评,将课时设计修改后,进行同课异构,乌审旗初中化学教研员何美霞老师参与赛课。

四位上课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自评、互评。

        乌审旗初中化学教研员何美霞在点评老师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提出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并且这些目标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同时,她指出课堂评价活动要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教、学、评”三者之间的高度一致性。

        在点评过程中,教研员何美霞老师特别留意课堂中的创新与特色亮点。她赞赏教师在教学方法、实验设计、学生互动等方面的创新尝试,并鼓励教师继续探索更加高效、有趣的教学方式。同时,她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模式。

崔成林: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培训专家,山东省教育创新年度人物,泰安市功勋教师,泰山学院客座教授。长期致力于课堂实践研究,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现代课堂建构方面有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已在国家和省市教育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

       崔成林教授巡视指导化学组听评课环节,对参会教师指出,有效课堂应是考得好的、学生有兴趣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要打造有效课堂,需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推动深度学习。而加强深度学习,应重视迁移、大单元教学、逆向设计及结构化思维的应用,从而更加适应“双减”要求下的教学需要,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

        张国立老师围绕四位老师的课堂,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切入点,与老师们交流自己的构思和建议。

        一、明确低阶目标、高阶目标、达成评价的关系。

        低阶目标、高阶目标和达成评价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低阶目标是实现高阶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手段,达成评价则是对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实现情况的检验和反馈。通过达成评价,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的设定与实施策略,确保教学或工作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具体来说,这个闭环系统可以描述为:首先设定明确的高阶目标(用真实情境对接高阶素养目标为先行组织)作为整体方向和指引;然后根据高阶目标分解出具体、可操作的低阶目标;通过实施教学任务及活动来推动低阶目标的实现;最后通过达成评价来检验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这个闭环系统不断循环往复,推动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二、明确嵌入评价和成果集成的关系

        尽管嵌入评价和成果集成在定义、特点和应用场景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1.目标一致性:嵌入评价和成果集成都服务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标。嵌入评价通过过程监控或搭建学习支架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成果集成则通过整合优化成果,搭建学习平台来实现最终目标的达成。

        2.过程互补性:嵌入评价关注学习过程的监控与指导,而成果集成则关注学习成果的整合与优化。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相互促进:有效的嵌入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成果集成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改进建议;而成果集成的成功实施也可以反过来验证嵌入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促进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嵌入评价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及时反馈,通过成果集成来整合优化学习成果并实现最终目标的达成。

        三、先行组织和迁移运用的关系

        1.先行组织的定义与作用

        先行组织(Advance Organizer)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的主要作用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

        2.迁移运用的定义与类型

        迁移运用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迁移运用通常指的是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或方法应用到新的情境或问题中去的能力。

        先行组织者为迁移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迁移运用则是检验和提升先行组织者效果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达成高阶目标,实现学科素质。

收获感悟

        外出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真谛。通过实地参观,我亲身感受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经验。这种直观的感受远胜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让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外出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同学和伙伴。我们共同面对问题,一起探讨解决方案,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不仅学到了新教学方法,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所在环境的优越性。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也激发了我更加努力地学习的动力。


课堂导入:一题定位,以终为始

新知建构:聚焦结构,关注支架

迁移运用:以用为评,迁移创新

课堂小结:回顾梳理,反刍成智

阅读 3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