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与考试无关的语文课——“科学大课堂”课后小记

过雁
创建于09-28
阅读 242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9月26日下午,完成了我市“科学大课堂”的第一次授课。跨越一座城市的距离,来到充满朝气活力的十九中校园,受到校方的热情接待。与七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无关乎考试的语文课——《爱出游的唐朝诗人》。上完课后,内心依然沉浸在这堂课活跃的氛围之中,久久难以平静。

      今年,我市教育改革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摇号入学,阳光分班,使得均衡教育的实现指日可待。在刚接到为全市科学大课堂上公益课的通知时,内心是迷茫的。没有教学范围,没有教学内容,没有教学目标,市局领导完全信任地将课堂交给我们。

     我想,“科学大课堂”特别就特别在“科学”二字。如何在语文课上体现“科学”,应该是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孩子的兴趣,唤起孩子的表达欲,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此,这堂课我设计以探讨“唐朝诗人爱出游的原因”这个话题为切入点,以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作品为线索,将学科融合、素质教育与大语文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力图在小初衔接阶段,为孩子们开启一扇通往诗歌世界的窗,让他们感受语文之美,生命之美。

梳理古诗发展脉络,在学习中把握主动权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编排是不按章法,零星分布的。这样学生学习古诗就犹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我结合之前曾在外地为青年教师作培训时的一个资料——《活用教材教古诗》。将课内知识延申拓展到课外古诗知识体系,帮助梳理古诗发展脉络,搭建古诗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把握学习主动权。

打破学科壁垒,在诗歌中遇见更广阔的世界

     语文不是孤岛,它与其他学科相互交织,构成了孩子们认知世界的完整图景。本节课,我尝试将诗歌与历史、地理等学科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分析唐朝诗人爱出游的原因时,为学生展示一幅隋唐开凿的大运河地图,让学生了解便利的水路交通为出游创造了有利条件;播放一段中国古代疆域变化示视频,让学生了解唐朝广阔的疆域面积也为诗人出游提供了条件,并激发学生对祖国壮阔山河的自豪感和爱国情。

关注诗歌背后的诗人,在感悟中汲取精神养分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时代碰撞的产物。这堂课,我以李白为例,引导孩子们走进诗歌背后的故事,感受李白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汲取精神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堂课,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其一,对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有准确预判,导致以诗歌体裁导入部分花费时间太多;其二,为顾全貌,教学内容和问题预设太多,以致课堂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其三,因为时间仓促,预设的分发小卡片,只发了一张,之后就没顾上,缩减了一个活动,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些遗憾。想来都是考虑不周,练兵不精所造成的。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想,真正的教育,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给你诗和远方,给你发现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双手。这堂以“爱出游的唐朝诗人”为主题的语文课,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我希望,孩子们能追随诗人的脚步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感受着语文的魅力,体验着生命的精彩;我期盼,这堂课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诗意的种子,伴随他们一路成长。

阅读 24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