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随着秋天的到来,气温开始下降,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儿童适应能力差,皮肤稚嫩,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轻易显现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征象,这让很多父母很是着急。你知道秋季的幼儿保健小常识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幼儿保健小常识
1、餐饮食方面
秋季饮食一定要宜养阴的,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养肺。多吃一些滋润的食物,如梨、芝麻、乌骨鸡、银耳、甘蔗、蜂蜜、豆浆、饴糖、五谷杂粮等,这些食物都是起到润肺养血的功效。
2、睡眠方面
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3、秋季有“四防”
(1)秋凉防感冒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帮助幼儿添衣,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2)秋冻防过头
秋天适当地让身体经受寒冷的考验,能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冻过了头便事与愿违,会带来许多疾病,诸如感冒、气管炎、消化道疾病。
(3)秋燥防皲裂
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干燥,人的手、脚、脸面就会变得粗糙,皮肤弹性变小,以致产生皲裂。因此,洗脸、洗脚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
(4)防病毒,多消毒
食果防秋痢秋天瓜果多,带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卫生,很容易患痢疾,使人腹痛、腹泻、呕吐。故食用瓜果应注意清洁和消毒,霉烂的瓜果不能吃,以防病从口入。
二、秋季常见传染病
1、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儿还会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7.9-39.5℃,继之出现吐泻症状,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黏液,无腥臭味,每天10次左右。秋季腹泻一般持续3-9天,前3天症状最严重。
2、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但诺如病毒排毒过程较长,病症消失两天后,仍具有传染性,免疫期短暂,可能反复复发。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幼儿常见传染病。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会感染。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4、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类型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幼儿经常呕吐、拒食,严重者会发生高热惊厥等。
5、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的物品接触发生传播。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三、预防小贴士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勤清洁:经常打扫活动室,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食具、玩具和其他物品。及时清理门前屋后的各种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
3.勤通风: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又差的公共场所,家里每天要开窗通风。
4.勤观察:孩子身体不适,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皮疹等传染病可疑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不要带病入园。
5.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食物必须煮熟煮透,特别是生蚝之类的海产品,即食蔬菜彻底洗干净。
6.注意补种疫苗: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建议通过打疫苗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如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等。
7.请及时将诊断结果告知幼儿所在班级老师,如果诊断为传染病,请在第一时间如实将诊断结果告知老师,不要瞒报、谎报,以免使传染病毒蔓延,影响其他幼儿的身体健康。
秋季疾病多发,让我们一起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帮助孩子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强健的体魄来抵御疾病的侵扰。“一场秋雨一场寒”,在此温馨提示大朋友、小朋友们:天气转凉时早晚温差大,注意保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