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让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漾水河畔
创建于09-28
阅读 2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除法》第一课时简评

       课堂教学,需要创新,但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却有着一些普遍的方法,我们既要创新教育手段,也要秉承一些传统的好的理念,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实现学生学习的有序发展。我们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弄懂,并善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学生思维得到提升,素养得到培养,情感得以升华。今天观摩七年级数学《有理数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受启发较多,特别是教者循循善诱的引导教学,值得大家学习。

       1、温故知新,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从复习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引入除法的概念,然后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倒数的概念,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正是学习有理数除法的基础,这里的复习是为了后面做铺垫,同时也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加深学生学习的影响,强化记忆,避免过早遗忘。这样的设计,沿用传统的处理模式,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在新课改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况下,坚守育人规律,值得提倡。

       2、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形成学习成果,成效显著。

       新知探究阶段,老师抛出问题,思考如何计算,让学生按照小学学过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个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两位学生的回答实际上引用了教材里面已有的有理数的除法法则,说明学生已经做了预习,但和老师预想的有一定出入,因此老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前提“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时候第三位同学就通过类比得到了结果,因为,故而,这个过程,是老师启发学生探索的过程,并不是老师直接告诉了学生结果而让学生直接计算。然后在多个算式的分析求解中,强化学生对这一理念的运用,从而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推算,是思维发生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修正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正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是老师不断启发引导的结果,师生的默契配合与合作探究,使得新知最终被学生掌握,并在应用中得到验证,课堂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

       3、举一反三的训练,让学生在不断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找那个加深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中,我们一直讲,熟能生巧,对于数学学习,必要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知识掌握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节课,老师针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设计多组练习题,让学生在快速计算,口算,扮演展示的过程中,体会法则的使用,体验知识的应用。在不断的强化训练中,巩固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同时也在应用中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举一反三的训练,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有理数除法法则去计算,清楚数学运算的算法、算理的使用方法。同时,在计算方法上,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法来进行计算,需要学生观察算式结构,然后根据算式的结构选择哪一种方法更适合,更有效,更快捷,这是对学生解题选择优化方法的一种潜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解题时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选择更优更简洁的解法。

       4、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办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提高数学成绩就更难了,而课堂上老师对学生正向的积极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提高。本节课,老师一直在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照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样既关注了全体学生,也给了学习有困难学生信心,使他们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解题展示部分,师生能够默契配合,有学生做的,也有相对应的学生评判和改正错误的,这样的安排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够实现“兵教兵”,大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5、课堂小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

       课堂教学,教法是灵活的,不是生搬硬套的,真实的课堂是知识生成的课堂,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本节课老师的“导演”,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知识系统,在总结阶段,利用问题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让学生谈学了哪些知识,从而再一次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头看,巩固记忆,这就是及时复述,帮助学生解决遗忘问题。

       课堂需要打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过程,素养的提升更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本节课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在教学中深入研究。

       1、在小初衔接上,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时候,可不可以直接在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变形来得到除法,如提出“两个因数相乘,如果知道它们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如何求另一个因素呢?”,这样更有利于后面探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因为有了除法,再探究法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然直接给出让学生计算,学生容易根据预习的情况直接使用有理数除法法则来计算,使得知识的形成缺少了有效的过渡。这说明,我们设计教学预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做好衔接过渡。

       2、在探寻有理数除法的第二种法则,也就是探究其符号规律的时候,是不是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来思考一下,是观察几个练习题得出结论,还是利用法则一来确定,我们要重新梳理一下。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一(本节课的第一种法则):除以一个非零有理数等于乘以这个有理数的倒数,既然把有理数的除法化成了乘法,为什么不利用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来得出有理数除法的符号法则呢,用学生已经熟知的数学法则去解释或者探索新的数学法则,这是学习中一个常用的方法,这里如果利用这个,学生理解能更透彻一些,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3、学生的课堂展示是按照事先规定的顺序进行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检测的时候给出任务,学生自然知道谁应该去黑板完成展示,那么其他学生心理上是不是会觉得这个与自己无关,当然学生有强大的自觉性,这就不会有啥问题,不然一些学生就会偷懒,不好好好完成不需要自己展示的练习题。因此,黑板的展示应该在学生预先完成练习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老师巡查发现问题)随机叫学生展示,不一定固定为某一些学生。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在创新的基础上返璞归真,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与探究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节课是一个很好地范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2024年9月26日)

阅读 2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