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时光清浅。为进一步践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理念,深化对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与运用,助力教师提升学科专业素养能力,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9月27日上午,徐水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来到徐水区正村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师发展中心李世宁书记和高海宁校长到场对本次送教活动进行指导。
课例展示
刘艳玲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徐水小学高铮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高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故事情境——小兔收萝卜 ,让学生在故事中找数量关系,知道了两个量之间不仅有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还存在着一种新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倍的认识”。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的本质就是几个几的问题,倍的认识就是要解决把谁看成一份,有几个这样的一份,也就是几个几,关键是给孩子渗透建立标准的意识,一份是多少,把谁看成一份,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这一课是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乘法的意义后的概念学习,高铮老师从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知出发,帮助学生迁移建立“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整个过程都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练习设计上突出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第二节课是由刘艳玲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正村小学刘盟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一课。
每一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都是对一个单元知识的串联,都是大单元教学的必由之路,只有将知识结构化,将每一课时串联,才能将同一领域的单元进行串联,最后才会搭建出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构。
本节课上刘盟老师注重沟通数与运算的关联,帮助学生感悟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刘老师引导学生寻求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与分数乘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复习中逐步建立结构化思维,将零散、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整体的迁移运用。小组同伴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学会质疑、分析、推理、判断和反思,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并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活学生内在潜能,促使其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建构,最终形成核心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评课议课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示范课后,现场听课的老师们进行了评课发言,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同时也对高铮老师和刘盟老师的课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适时地总结与引导,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让老师们对今后的教学活动充满了信心,切实做到让教学有“温度”,让教研有“深度”。
专业引领
徐水区刘艳玲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艳玲校长总结发言,并以《立足单元整体 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应重视整体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不仅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还要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相应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数学整体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思维指导下,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内容以及知识间的关联性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刘艳玲老师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思考:“如果没有考试,我们应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在学生毕业以后,学校的数学教育还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因此,教师应立足整体,站在知识高位,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理性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摆在首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携手同行,方能致远。本次送教下乡活动,同正村小学的教师们一同感悟大单元整体教学,齐人贤、补己短,前路漫漫,研修不止,工作室成员也将携手共进,落实新课标理念,践行大单元教学,继续引领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撰稿:刘盟 耿山 温敬雅
审核: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