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浓,恰如我内心对知识的渴望那般深沉。今天,是国培的第八天,在这段充实且令人难忘的国培日子里,我仿佛置身于一片知识的丰收之田。
专家介绍
吴忠豪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长三角小学语文教育论坛发起人。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深厚的造诣。他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儿童母语学习规律的语文教学方法,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为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讲座主题——《语文学习任务群解读及实施建议》
一、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再认识
今天吴教授讲座的主题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解读及实施建议》。吴教授明确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课程,但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和学理的指导,忽视了语文作为实践性课程的本质。语文能力不是靠老师教知识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培养出来的。就如同夸美纽斯所说:“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学习,用规则学习来说。”语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读出来的阅读能力,写出来的写作能力,才是最真实有效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内心对语文的热爱,鼓舞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勇敢探索。
二、方法策略的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如讲故事要讲清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情节,添加细节等;阅读要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等。然而,这些方法并非对每个学生都适用,方法因人而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去改造、加工和建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教了这么多语文要素,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明显提高?很多时候,学生明白方法后却依然不会运用,这是因为我们违反了儿童母语学习的规律。
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中国语文课程一直以阅读为基础,认为读得多就能写得好,但实际上读和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读只是写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我们现在的课程配置中,阅读时间占比较大,写作时间较少,这使得孩子的表达能力成为软肋。而国外的母语课程在阅读与写作的配置上更加均衡,日本明确强调以表达为重点,美国的语文课也将阅读和写作工作室分开进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
四、培养熟练阅读者的路径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在遇到生字词语、文字符号时能转化为意义,理解障碍少;二是让学生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理解一词多义;三是让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句子的含义。培养熟练阅读者的最好途径不是老师分析课本,而是让学生大量读书。 聆听这次讲座,让我深受触动。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回归到实践性这一本质特征上。
学有所思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母语学习的规律。讲座中提到语文能力是读出来和写出来的,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方法策略方面,讲座让我明白,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固定的方法强加给每个学生。方法应因人而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和完善。教给学生的语文要素并非都能立竿见影地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有所获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讲座清晰地指出读得多未必写得好,这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误区。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大量阅读来期待学生写作能力的自然提升,而应更加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平衡发展。国外母语课程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应借鉴他们的经验,优化我们的课程配置。 培养熟练阅读者的路径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老师对课本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应鼓励学生大量读书,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技能。这也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成长。
课间掠影
课间,活力满满的第一小组学员们热情地带着大家做放松操。只见他们动作整齐划一,充满感染力。随后,刘亚雄老师对我们这几天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言辞中满是鼓励与期许。学员们深受鼓舞,纷纷拿起笔,积极地记录笔记,为自己的成长留下印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今天的学习,每一位学员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教育未来的深刻思考与憧憬。我们深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