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ing abroad & Visiting UK(三)吃穿住行在英国

崔东
创建于09-27
阅读 29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国外学习与在国内学习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要进行专业领域和语言的学习,还要适应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伦敦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和文化。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自己去适应、去融入。三个月的英国生活充满了新鲜和挑战,今天和亲们分享一下我在这里的吃、穿、住、行。

住宿

对于远离家乡的我们来说,住所是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起点,是为期三个月的一个“家”。我们这一期学员3男2女,2名博士3名硕士,一共5名医生,英方对接人员为我们5人租了一栋联排别墅(Terraced Houses)。联排别墅是英国城市常见的住宅类型,尤其是在市中心和一些老社区。常见的户型是两层,1层是客厅和厨房,2层配置三间卧室和一个洗手间。虽说被称为别墅,但总的面积其实也就100平米左右。这样的房子,据说房价通常在50万-200万英镑(约¥470-1880万)。

夕阳下的联排别墅

房子内部

大多数联排别墅后方会有一个小花园或露台,尽管空间不大,但提供了一个室外休憩的地方

我们是7月初到达的,属于伦敦的夏季,这里夏季一般2个月左右,白天温度多在20°C到25°C之间,有时会达到30°C,但比较少见,对本地人而言,28°C以上就足以让他们受不了。夜间温度通常在15°C左右,凉爽舒适,晚上还需要盖被子。因此英国的家庭住宅基本不装空调。今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奥运村不装空调的报道,被国内媒体和网友一顿痛斥,其实是大家不了解,巴黎的气候和伦敦近似,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我的卧室

英国的夏季,因为地理位置处于高纬度,太阳以更浅的角度接近地平线,日照直射时间长,且日落过程相对缓慢,从而形成了白昼时间较长、天黑较晚的现象。伦敦的夏季日照时间大约在15小时左右,适合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而我们刚到伦敦的那段时间夜里10点多天才黑透,有点影响休息。

刚来时发现英国的窗户都没有窗纱,大家还担心蚊虫叮咬问题。结果担心完全多余,带来的风油精也完全没用上。蚊子喜欢温暖、静风的环境,英国天气多变且风多,风多会限制蚊子的活动范围和叮咬机会。而且据说英国的蚊子种类和咱们国内不一样,多不以人类为主要目标,更喜欢吸食鸟类或其他动物的血液。但不得不说,英国的蚊子个头挺大,猛一见还挺吓唬人。

穿衣

伦敦夏天相对清凉,早晚温度略低,短袖T恤加薄外套是最好的选择。阳光直射体感较热时单穿短袖,荫凉处及早晚温度较低时,薄外套可以抵御凉意,随时脱下或穿上以应对温度变化。

8月中下旬,我们去了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游玩,受纬度和地形影响,苏格兰气候比以伦敦为代表的英格兰地区更冷、更湿。那几天爱丁堡的最低温度在10°以下,风很大,还下雨,为了保暖我们把薄羽绒服都穿上了。

小贴士:英国的国土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它们共同组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K)。英格兰位于英国的南部,面积最大、人口约5600万,约占英国总人口的84%。苏格兰位于英国的北部,与英格兰接壤,人口约550万,有水怪的尼斯湖在其境内,首府爱丁堡。威尔士位于英国西部,人口约320万西临爱尔兰海,首府加的夫。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人口约190万,首府贝尔法斯特。

苏格兰高地

进入9月,夏天已过,伦敦的天气开始转凉,但午后还是很暖和。每一天看着周围人的着装,都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没穿对衣服的错觉。有人穿风衣、有人穿羽绒、有人穿短袖;有人上半身穿得很厚,下半身却光着腿;还有人穿着一身秋装,却光脚穿着凉鞋。

伦敦是个多种族共存且文化包容性高的城市,对不同背景的人群基本都可以接纳和尊重,黑人、印度人和穆斯林都很多。其中穆斯林人口数在100万以上,有些社区的穆斯林比例达到35%以上,只要上街基本都会看见长袍罩身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女性。

出行

在伦敦这几个月里,我们出行主要靠公交、地铁和步行,没坐过出租车,一方面是公共交通非常便捷,另一方面是出租车费用确实比较贵,起步费约4英镑,每公里费用约2.2-3.0英镑,而公交车的费用是每次1.75英镑。

伦敦的黑色出租车,见过没坐过

伦敦目前有将近700条公交线路,每天有9000多辆公交车运行,可以把乘客带到城市的大多数区域的大街小巷中。经典的红色双层巴士穿梭往来,也成为伦敦的标志之一,还被做成了旅游纪念品。

街头的公交车站,相对简陋

在公交车站等车,如果看到想要坐的车来了,记得招手,招手,招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的,你没看错,英国的公交车是招手才停的,如果站牌下没人招手,车上乘客又没人在这个站下车,司机是不停车的。快到目的地准备要下车,需要提前通知司机,车上每排位置都有这种stop按键,按下后司机就会收到,在下一站停车,如果没人按,这一站是不会停的。

遇到警察搭乘公交车去执行公务

英国的公交系统为弱势人群提供了许多便捷之处,比如公交车采用低地板设计方便轮椅使用者和行动不便者和推婴儿车的乘客上下车、公交车通常配备伸缩踏板便于轮椅用户通过,公交车内部有专门的区域供放置轮椅和婴儿车,残疾人乘公交车免费。

伦敦地铁,当地人习惯称为"tube",是全球历史最长的地铁系统,包括Underground和Overground共有15条线路,首条线路于1863年开始运行。1863年中国当时是清朝同治二年,正是清廷与太平天国战争的关键时期,整个国家根本还没有铁路。现如今,我们国家的高铁、地铁飞速发展,成就令全世界瞩目。

伦敦的地铁站,环境没有国内那么新

伦敦大部分的地铁线路还没有覆盖手机网络信号,手机地图软件无法及时加载,因此乘坐地铁需要提前看好路线以及需要换乘的站点,如果记不住的话可以截屏保存。地铁上有些乘客会阅读纸质书籍、报纸,不是因为爱读,主要也是因为没手机信号用不成手机。伦敦地铁单程票价2.80-3.60镑,单日封顶8.10镑。

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出行工具——步行,每日步行两万步左右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简直太正常不过了。从我们住处到医院有3.7公里,除了刚开始时坐公交车多些,后来每天的上下班都是以步行为主。每天的City walk既可以锻炼身体,还让我有机会更仔细欣赏这座古老且多元化的城市。

据说红绿等是英国人发明的,但这里与国内不一样,红绿灯的交替频率不是固定的。过马路的时候,需要自己按一下马路边的信号灯控制装置,再等一会,才会亮起绿色的行人灯。随便说一句,许多英国人过马路都不跟随红绿灯的指示,他们认为没车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在那等,只要没车就过。不过英国的车辆基本都会礼让行人,即使是开的是豪华跑车。

英国天气多变,有旅英华人说过:在英国下雨打伞,宛如一个智障,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刚来英国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英国人下雨的时候确实不打伞,即使下的挺紧,依然有人大步流星地在雨中行走。后来经历了英国下雨天的刮风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普通雨伞根本遭不住这妖风劲吹,这才是当地人不打伞的真正原因吧。英国人喜欢穿有帽子的衣服,下雨时把帽子带上遮雨继续行路。

饮食

提起英国本土饮食,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英式早餐和炸鱼薯条。英国的烹饪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煮、烤、煎为主,缺乏多样性,这种烹饪方式可能难以满足不同口味的外国游客的需求。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东方炒菜搭配米饭、面条等碳水才可以满足味蕾。我们的住所配备有厨具,因此我们主要是一起下厨房做饭吃。

在英的中国学子有句玩笑:到英国需要学习两个“新东方”——英语和厨艺。不管在国内有多少种理由不下厨房,到了英国你都有希望成为大厨。我们住所附近有一家连锁的TESCO超市(TESCO在中国其实也有业务,被华润收购,名为华润万家),从日常生鲜食品到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下班后我们经常会来这里采购,然后回去做饭。英国超市的肉蛋奶比国内便宜,但是水果蔬菜比国内贵。

有时也涮个火锅

中秋节的晚餐,有月饼吃,异国他乡的八月十五

英国人早餐吃的相对比较丰富,午餐简单。我们午餐时间多是在医院,前文讲过这边医院是没有工作餐的,因此我们中午或是买个三明治吃,或是干脆不吃了,与晚餐合成一顿。

英国超市常见的三明治,一个3镑多

伦敦也有中餐、西班牙餐、日本餐、印度餐等其他国家风味的餐馆,往往价格不菲。一般来说,在伦敦一般档次的餐厅就餐,人均费用大约在20至50英镑之间(至少人民币200元)。通常会在账单上额外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一般在10%至15%之间,不需要再给服务员小费。

教授请我们中国学员吃印度菜,我后面的这位男士是在哈默史密斯医院心胸外科工作的一位资深华裔医生

另一次外出餐厅就餐

英国国菜—炸鱼薯条

英国人下班后经常会跟同事或朋友去酒馆喝一杯、社交一下再回家。英国的酒馆里往往人很多很拥挤而座位很少,但英国人根本都不在意是否有座位,点上自己喜欢的啤酒,喝上几杯,站着狂聊一两个小时后才饿着肚子分道扬镳各回各家吃饭。在英国,啤酒不仅是饮品,更是社交的重要媒介。因为医院的上下班时间和其他行业不同,我们很难去酒馆social一下。据中国留学生介绍,英国超市里的啤酒普遍都不错,我们有时周末也买一点尝试一下。不同品牌,不同的感觉,有的入喉轻盈、口感清爽,有的麦芽香气浓郁、口感均衡,有的带有天然焦香、口感醇厚。

Sorry

英国人有个口头禅—SORRY,差点撞到别人要说sorry,借过说sorry,迟到了sorry,早到了sorry,打喷嚏sorry,接电话sorry,简直了,万事皆可sorry,一天能听到n次sorry,有时候明明可以用Excuse mei替代,但依然sorry。虽然英国人的客气礼貌加啰嗦是出了名的,初到英国的我真是被各种sorry整不会了,轮换着回答“It's OK”、“No problem”、“No worries”、“That's alright”,后来学会了回答“It's fine”,用的最多。

在这里,我也要给各位亲们说下sorry,给大家分享的英国见闻还是太少了。国外的学习生活看似鲜亮,其实经常一地稀碎,语言问题、文化差异、学业压力都是每天要面临的问题,空闲时间并不总是那么充足。后续我还会抽空分享,咱们一起笑对生活,每天都像英国人爱说的那样,have a nice day!

阅读 29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