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幼儿的天性,
创造是幼儿的本能。
软乎乎的超轻粘土,
在孩子们的手中,
变成美味的蛋糕。
一次特别的发现,
小一班小朋友与超轻粘土,
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一起来看看吧!
探究起源
在一次区角活动开展中,我观察到美工区的方子衿小朋友和丁诗雨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她俩围绕“模具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黏土”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她们又开始向周围的小伙伴、我和李老师寻求起了帮助。于是,我们开启了一场大探讨。
探秘软粘土
这天,美工区里的丁诗雨和王启心小朋友发现黏土卡在模具里了,她们也拿不出来。于是,就求助起周围的小朋友来,为什么黏土会卡在模具里?
为什么黏土会卡在模具里?
她俩求助了三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第一位张永恒:小鸭子模具粘土太软了,而小鸭子的脖子太细了,黏土都拉丝变很长可就是,拿不出来。
第二位殷芙:蝴蝶翅膀的洞洞太小了,黏土都被卡住了。
第三位满满说:“我这个也拿不出来。”三位小朋友都没能把模具里的黏土,成功取出。
于是这五位小朋友又向我进行了求助,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原来他们是想请全班小朋友来帮帮他们。第二天集中教育后,我带他们向全班小朋友发出请求,有没有人来帮帮他们。不一会儿,周雨桐说:“那我们能不能用工具来帮忙?”她的话让周围的小朋友茅塞顿开。
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自主思考了问题,并结合经验来寻找原因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哦!将“黏土卡在模具中”这一问题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推断。最终,大家一起决定借助工具来试试。
初次尝试:
一起来实操
这时,沈澈最先想到用益智区里,拼图形的雪糕棒来。可是,黏土太黏了,雪糕棒黏得都拉丝了。旁边的陈宇欣想到了使用美工区的剪刀来,用剪刀伸进洞口扭来扭去的把黏土弄出来。可是,洞口太小了,剪刀伸不进去。殷芙举手说:“我想用扭扭棒试试。”可是,扭扭棒太软了,没能把黏土取出来。
过了一会儿,王彦晞、方子矜和乐乐纷纷举手说,老师老师,我有办法,我有办法。我说:“别着急,一个一个慢慢说。”王彦晞想到的办法是,用益智区里的毛球,可是毛球软软的太短了。方子矜想到的办法是,用生活区里的筷子。筷子长长的、尖尖的把模具里的黏土取出来了。周围的小朋友都为方子矜鼓起掌来。一旁的乐乐着急的说:“老师,老师我还没来试试。”乐乐用到了美工区里的吸管来,吸管也成功的取出来一点黏土来。
工具大比拼
那到底那个工具是最好用的呢?我们决定以投票的方式,来选出最好取出黏土的工具。
在工具的选择上,大家最终投票选出用方子衿的办法(筷子)是最有效的办法。突然,岳灵萱说:“模具边边上还有黏土,没有弄干净。”接着,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此,黏土黏在模具的边边上,用筷子也没能弄干净。周雨桐失落的说:“那我们是不是失败了。”她的话,又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教师小结:
大家一起推断了黏土卡住的原因,小朋友们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得到了强化。最终,粘土由于本身的特性,导致我们没完全把黏土从模具中取出来。
由于工具的尝试没有完全成功,于是大家陷入了思考。这时,张千烨小朋友发出了疑问:“黏土为什么会变粘?一旁的张千语说:“那可以把黏土变硬一点吗,然后就能把模具里的黏土黏下来了。”他俩的话使大家得到了启发。
随即大家坐下来,围绕“黏土为什么会变粘”“如何把黏土变得软硬适中”,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又开始了拯救黏土之旅……
张千烨:黏土为什么会变粘?
丁汐蕊认为:肯定是太阳公公,把它们晒化了。陈恩泽却认为丁汐蕊说的不对,他说:“黏土在教室的盒子里,肯定不是太阳公公晒的”。妹妹就说:“那是不是粘土放的太久了,坏掉了。”束亦安说:“嗯嗯,我家的水果放久了,就坏掉了。”
得出结论: 在四位小朋友激烈的讨论之下,最终大家都认为是黏土放的太久了,所以才会变黏的。
张千语:如何让黏土变硬一点呢?
再次尝试:
方法一:风扇
马晨扬:老师,那我们用风扇吹一吹吧!
于是,我们借来了小三班杜老师的风扇,帮我们把黏土吹得硬一点。
办法二:太阳
芊芊:那,我们放在外面晒一晒吧!
我们又一起向太阳公公去借点它的魔法来。(阳光)
办法三:黏土软硬结合
妹妹:哥哥我这个黏土不黏干干的,我们把它合在一起试一试。
哥哥:“老师,这两给黏土合在一起,真的不黏了。”
接下来老师也收集了两个好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神秘水“小苏打”
观看完视频,李老师辅助张奕凝小朋友来做这个实验,展示给小朋友们看。观看后,教室里的小朋友们发了惊叹:哇塞,太厉害了!真是神奇的水,我想来试试,我想来试试……
奇妙的“粉末”(生粉)
哇!神奇的粉末也让我们的黏土变得不黏了。
成功:
失败:
我们发现风扇、太阳、黏土软硬结合、苏打水和面粉这五种办法。其中,苏打水和面粉比较麻烦还要购买。风扇和太阳要控制时间,时间太久会干,时间太短又太黏,大家都控制不好。只有黏土软硬结合最好方便,黏了就加硬一定点的黏土,硬了就加软一点的黏土。
教师小结:
通过拯救粘土,使之恢复软硬适中,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试错。
经过以上五种方法,发现这些方法都可以把黏土由软变硬。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实用的办法就是用硬黏土和软黏土结合起来是最好的,也是最方便的。
最终,孩子们也顺利的取出了模具里的黏土来。
彩蛋
孩子们一起动手将黏黏的黏土变成软硬适中的新黏土。他们在把黏土变软过程中,发现实验失败的硬黏土扔掉太可惜了,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可以重新利用?孩子们对硬黏土的处理办法进行了探讨。
奇思妙想
陈知知、袁凌霄、汪启心小朋友……她们的想法,让我们废弃黏土的玩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趣了。
教师小结:
孩子们原本对黏土的情感有着“喜新厌旧”的特点,但在经历一系列与黏土有关的故事后,孩子们渐渐对黏土的特性有了丰富了解,对于硬黏土也产生了更多积极的、创想性的思考。
总结:
《拯救粘土》这一活动是以“发现+探索”为主的学习模式,活动起因、探索过程皆来自幼儿的想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反复试错,不刻意追求结果的对错与成功,旨在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倾听幼儿、尊重幼儿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探索,都是先引导幼儿思考讨论,再放手让幼儿动手尝试,最后复盘与总结,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话的语言也有很多,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快速发展。
是探索,是思考,也是游戏。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负有改造它的使命。”
尊重幼儿游戏
倾听幼儿想法
每一个小小的问题都有
可能生成一次教育活动
每一次探索都是
一次成长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