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增强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我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继岳霍口中药材,南伏非遗二郎拳后,西正坠子戏通过美术走教教师吕雪伟也进入了学生们的视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美术走教之旅。
坠子戏概况
行唐西正坠子戏是流传于行唐县西正村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又称“北方坠剧”、“化妆坠子”,在行唐已有近百年历史。据传承人范五来所述,行唐西正坠子是其爷爷到河南拜师学回来的。坠子戏是由传统的坠子书衍变而成,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在演出过程中,说书艺人为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穿戴戏剧服饰,简易化妆上场,分角色表演坠子书,引起轰动,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情趣,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从此,由二至三人的打板说书,逐步改变为坠子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形成坠子戏的雏形,逐步发展壮大,五、六十年代达到坠子戏的鼎盛时期。坠子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同时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西正坠子戏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末、丑。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
吕老师将具有行唐地域特色的西正坠子戏用于教学中,以坠子戏为媒介,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描绘坠子戏的服饰和姿态,通过艺术创作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引入非遗文化元素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使他们汲取不同文化的艺术精华,了解不同文化对于美的展示。
在非遗融入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具有行唐地域特色的坠子戏,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共同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