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用户12451235
创建于2024-09-25
阅读 2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为本,着力激发民智、凝聚民心,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价值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重大执政课题作为任何工作的起始点与落脚点,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含金量”,奋力书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改革新篇章。

一、坚持人民立场,全面深化改革制胜之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改革开放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忠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做不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是更高层次更大程度更广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深刻社会革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优先,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积极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无论怎样调整、建构、变革,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脚点。

二、维护人民利益,解决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次深刻的变革,无不以人民的需求为起点,以人民的福祉为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前进路上,还有不少民生难题亟待解决,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并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做出重大部署,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把田间地头的朴素愿望和街头巷尾的民生诉求作为改革的“风向标”,多化解一些“民之所忧、民之所困、民之所难”的问题,多办好一些“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依靠人民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精神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的动力源自人民,改革的成效要由人民来评判。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根本目的,改革就能牢牢占据道义制高点,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充分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汇聚蕴藏在人民之中的无穷智慧,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改革就能拥有最广泛、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根据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设置改革议题,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寻求改革的金点子、妙法子,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改革关头勇者胜,勇气来自人民的重托、期盼与支持。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改革才能行稳致远。要广泛宣传改革方针政策,把改革的思路举措讲清楚,让党中央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社会各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决好当前人民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注重可持续性,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各项改革工作做扎实、做到位,释放改革的红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阅读 2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