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洪岭今 • 说心理

第6期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创建于2024-09-25 阅读268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的含义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而是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与社会相适的心理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能够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现代也有专业书籍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01 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学习或者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它通常指有一个稳定的物理和社会环境,能满足个体对于安全、稳定和保护的需要。


0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价。

       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善于自我接纳。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03 生活的目标要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

       如果个体将生活目标定得太高,难以企及,必然会产生失败而产生挫折感,重复经历挫败和失望的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04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0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人格是个体思想、情感、行为的独特模式,是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的组成元素是多样的,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等,这些元素是相对稳定且和谐统一的。健康个体的人格各方面不存在明显缺陷和不一致之处,拥有内在世界的完整和谐。

       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0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善于从经验当中学习,使生活和工作能够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0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社会性的重要的属性。保持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能够让我们在快乐的人际交往当中,获得一些自我的需求。


08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


09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满足

       健康的个体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不违背社会规范,不损害他人利益,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影响自己身心健康。


10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健康的个体能自己想做且感兴趣的事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阅读 268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