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千佛洞位属阿克苏市。“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水”。距乌鲁木齐市989公里,距喀什市466公里。314国道贯穿境内。阿克苏市扼南北疆交通要隘。北跨天山,可达伊犁洲;南越沙漠,直至和田地区;西抵喀什地区、莎车县; 东通库车达库尔勒、吐鲁番和首府乌鲁木齐。
阿克苏地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颇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龟兹古国”遗址在库车县境内,始建于两晋时期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寺之一的克孜尔千佛洞,名人——法师鸠摩罗什!
阿克苏市北靠天山汗腾格里峰,东望塔里木河,西界中吉(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天山山地,南邻塔里木盆地。属阿克苏河的冲积平原带,阿克苏河主流从市区南部流过。
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 10000平方米,有关专家说,这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阵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 其间有渭干河蜿蜒流过 , 东距库车县城约 69千米。 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 “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 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 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 ;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
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年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地区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石窟做为佛教艺术的综合体,集建筑、壁画和雕塑为一体,据说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起点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中国最西处最早的一处大型石窟群。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石窟游人稀少,讲解人员慵懒,展示的东西不多,处处满目疮痍,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
位于文管所北面半山腰上的 76号洞被称为“孔雀洞”,高大的石窟里曾以绘有众多孔雀而知名。但打开洞一看,不禁大失所望:不仅石窟正中的一座立塑坍塌,四壁和旧洞上的孔雀画面也刀痕累累,疮痍满目。但从残存在洞顶上的几只孔雀来看,无不翎羽艳丽,栩栩如生。仿佛只要稍的惊动,她们就会振翅飞走。久久凝视着这如此精美而又狼藉不堪的孔雀壁画,真如万箭穿心。
据说这些浸透着古龟兹人血汗的惊世之作,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却屡遭外国考古学者和探险家的窃取。甚至在 “取”不走的时候,这些“文明人”还进行丧心病狂的破坏。是否还有特殊年代的破坏就不得而知。
资料介绍,这些古龟兹国画师们的宏篇巨作,主要记录着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新疆地区历史现实生活的图景,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情况,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这里属于古丝绸之路交汇点保存了古代的特别丰富灿烂的文化,甚至在中原已经找不到的东西在这边都有,但是不被人所了解,东来西往的多种文化艺术在西域地区的碰撞融合,才使壁画的艺术水平达到如此灿烂的境界。由于风蚀、洪水、地震等自然原因,以及人为的和历史的原因,壁画的破坏已令人触目惊心。
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决定克孜尔千佛洞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
矗立在克孜尔石窟前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的铜像
据考证,我国古代有名的高僧 —— 鸩摩罗什出生在龟兹。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 7 岁出家, 9 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 12 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
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克孜尔千佛洞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公元 401 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直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 74 部, 384 卷,对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的鸠摩罗什在西域红得发紫——讲法时乘金车,君王跪在两侧、贵族趴在地上,让他踩着脊背登坛开示。
鸠摩罗什译经通常手持梵本,直接口译秦言(当时的中文)。然后分别解释两种语言版本,再以译文与原文印证。若说玄奘属于“直译”,罗什则属“意译”。他的翻译风格流畅优雅,文采斐然朗朗上口。
摩罗什尊者的传奇一生
他生于贵族,容貌倾城、才智倾国,
诸多枭皇雄主为他不惜兵戎相向,
几个政权甚至因他先后覆灭。
他一生辗转,被多个王权禁锢,
在乱世战火的夹缝中,
却成为“译界第一流宗匠”。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中 “六如偈”即出自他手。
他译风优雅文采斐然,
留存无数旷世经典,
至今1600多年,
仍无人能增减改动一字。
公元413年四月十三日暮春,时年七十岁的鸠摩罗什逝于长安,荼毗仪式在他生前译经的逍遥园大寺进行。(今陕西户县草堂寺)他圆寂前立下誓言,若自己所译经典无误,则火化后舌头不烂。烈火缭绕之际,肉身尽数化灰,唯剩一块舌头完整存于炭烬之中,至今仍供奉于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中。
“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
这是对鸠摩罗什译经的最好评价,他为中华文化贡献了许许多多独特的词汇,至今仍被我们所沿用。世界、大千世界、未来、烦恼、苦海、解脱、平等、不可思议、想入非非、天花乱坠、梦幻泡影、大彻大悟......根据统计,由鸠摩罗什直接发明或由其演化而来的汉语词汇,多达3万余个。
据《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三藏曾写过十首诗歌,但其中的九首都失传了,只有一首《赠沙门法和》才流传至今。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收在《全晋诗·卷七》)
“四大译经家之首”美誉的罗什三藏,留下的译作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以“三世佛”为主题的塑像,壁画。在克孜尔千佛洞,其中47号窟的“涅槃像”有着头光和身光光环,许多小立像围绕四周。这是典型的大乘涅槃形式,与部派的形式可谓截然不同。而这些形象生动的艺术品的背后,都离不开罗什等人译出的大量经典作为抽象理论支撑。
关于大师的是是非非,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而他译出的经典,如今仍是我们的渡海之筏。
清也浊也,不过徒增谈资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至诚顶礼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