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预防知识宣传

沿河幼儿园
创建于09-25
阅读 3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孩子的健康是我园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季节的更替和气温变化,结合我国既往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规律,宝楠幼儿园温馨提示大家,学龄前孩子正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易感人群,为了守护孩子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让我们一起了解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相关预防常识,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

什么是手足口病?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手足口病的症状

1.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

2.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

3.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手足口病发展阶段

潜伏期

       幼儿被病毒感染后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潜伏期


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C,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疱疹特点

       口腔黏膜疱疹分布于两峡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泡,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恢复期及危害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

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孩子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主要的传播方式。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易被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发生感染。

如何区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方法,特别是孩子玩过公共设施、从户外环境回来时。当然,勤洗手不只是孩子的事,家长们也要多注意,因为虽然成人免疫系统完善,不易感染手足口病毒,但是作为家长的你们,却是可以成为手足口相关病毒的携带体,所以不管是面对手足口病还是其他病毒细菌,都要记得勤洗手。

勤通风,常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不二法则,而手足口病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是它的传播途径不仅局限粪口传播,它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等进行传播。

勤洗晒,消毒

       肠道病毒最怕的是紫外线和高温煮沸消毒,家长们可以对家长物品结合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消毒,还可以用84消毒液进行环境表面的消毒,如家具、座椅等,注意消毒液的稀释。


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分为2针打,在满6月龄至5周岁之间打,第一针和第二针之间需要间隔至少1个月。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EV71型病毒感染。虽然接种了疫苗不代表肯定不感染手足口病了,但是请家长们知悉在手足口病病原体中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最严重的病毒,而接种了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确保感染后不会出现重症病例。

家长注意事项

1.如果孩子出现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或疑似传染病,切莫自行用药,应及时去医院治疗,并告知班级教师,以便幼儿园采取相应措施。

2.孩子患病后要及时隔离,家里的玩具、用品等也要及时消毒并在阳光下进行暴晒。

3.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病患儿经隔离期完全康复后,到正规医院开具返园证明,经幼儿园保健人员查验后方可返园。

阅读 3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