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萃园

笃仁
创建于2024-09-25
阅读 28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09月23日游萃园

清晨,微风轻拂面颊,丝丝凉意悄然袭来。好在那温暖柔和的晨光,宛如慈爱的母亲,轻轻驱走了微风带来的那一丝微寒。我微微眯起双眼,感受着这独特的秋意。行道路旁,被台风“贝碧嘉”连根拔起的香樟树歪斜在那里,尚未清理干净。枝杈上的落叶仿若愁容满面的人儿,似乎在苦苦招呼人们快去救救它。转瞬间,台风过后已是秋分,仿佛一夜之间,秋意便浓浓地晕染开来。秋风拂过广袤大地,携来一抹淡淡的释怀,轻柔地晕染着枝头那片片叶。

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下车沿着人行道迎着阳光向东过桥前行,沐浴在这温柔的晨光与微风之中,尽情感受着秋的宁静与美好。

常州萃园开园已近一年,这是一处充满魅力与特色的所在。它宛如一颗隐匿于尘世的明珠,静静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萃园背倚京杭大运河,西临采菱河,河与水乃是江南园林的灵魂所在。萃园里的水系设计,将江南园林的精巧铺陈眼前,亭台楼阁大多依水而建,正是凭借这灵动的水系,将整个园林巧妙地分成了几个部分。它以这五个园林为线索,通过重建的方式,为大家呈现出一个江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古典园林集群。

踏入园子,一方宁静的池塘率先映入眼帘,池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空和周遭的景致,宛如一面精巧的镜子。我俯身凝视,仿佛能从这镜子中窥探到另一片天地。池塘中盛开的荷花虽已凋零,但粉色、白色的装饰灯具在绿叶的衬托下,依旧娇艳动人,仿若娇羞的荷花仙子。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有水必有桥,小桥流水人家,这既是实景,也是意境,更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情。萃园里的桥大小不一,多为彰显古人造桥风格的拱桥,且以单孔桥居多。

周边的河道旁,是一片葱郁的树林。高大的香樟伸展着繁茂的枝叶,洒下一片阴凉。我站在树下,感受着这片刻的清凉与宁静。看图标上的翠园介绍,主体由寄园:天下为公的“天下观”;归乐园:民为邦本的“民本观”;石园:亲仁善邻的“仁爱观”;菱溪草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洛原草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组成,成就了“五园荟萃”,故而得名萃园,此名真是别具匠心。

在萃园的西北方向,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台矗立其间,飞檐翘角,精致典雅,让人恍惚间穿越回了古代。这便是萃园的标志性建筑——九峰阁,虽说其本名知晓者不多,但去过的人们因其形似,称之为“小黄鹤楼”。白天观之,已觉相似,待到晚上灯光秀时,更是与武汉的黄鹤楼有几分神似,也正因如此,萃园的夜晚愈发热闹非凡,成了名副其实的夜公园。

沿着小径悠然前行,再向左一转,便能看到一座造型别致的假山,错落有致,仿若自然天成。假山上流淌着潺潺的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东皋亭和容膝亭,位于西北角的假山之上,两座亭子的名字分别源于白居易的“登东皋以舒啸”和五柳先生的“审容膝以易安”。东皋亭的西边是采菱河,河西岸有一座晋陵白氏宗祠,据闻,此间居住的许多人乃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后裔。

归乐园,处在萃园的东北角,归乐之意,或是年老归乡,自寻其乐,亦可是归于自然,享受闭门山水田园之乐,总归是要让人精神放松,心情舒畅愉悦。我不禁畅想,若此处能开放为休闲品茶之所,想必能吸引周边众多老人前来相聚吧。

奚园的景色独特而迷人,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自然之美。但细细品来,萃园在布局造景方面或许还能更臻完善。首先,在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方面,尚需深入琢磨。各景点的几个“观”应更下功夫雕琢,以免给人以只为建造而建造之感,缺乏整体的精心推敲。全园建筑高大,道路宽阔,然而绿化面积过小,比例失调,植物种植水平实难匹配花木之市的水准,看上去宛如马路绿化带。园内打造的水泥假山,显得与江南园林应有的秀气格格不入。萃园各个地块由水道切割,形状皆为几何图形,缺失曲线的美感,且水道驳岸平整垂直于水面,近似运河驳岸,池底无泊岸假山,缺失了自然水体应有的江南园林的古典美,水系亦无水景可赏了。

不过啊,即便它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当我置身其中,依然能体悟到一种宁静与美好。每一片落叶,每一道光影,都似在我心间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每一处景致,每一缕微风,都像是在轻轻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想,只要用心去感受,总能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觅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快乐。此刻,我的心情恰似这秋日的天空,澄澈而明朗,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阅读 28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