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故事会
----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永泉小学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中心学校开设“石榴籽”故事会。本期由柳泉永泉小学三年级学生马涛为我们带来精彩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
马涛,永泉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他为我们带来的故事是《最小的女红军》。
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
你的11岁,在做什么呢?在明朗的教室里读书,在宽敞的操场奔跑,在母亲怀里依偎,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然而这一切的拥有,却是有人在11岁,踏上革命征程,奉献一生,换来的。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那个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捉襟见肘,王新兰的家中也不例外。
父亲读过些书,在村子里简单的办起学堂,说是学堂,其实连书桌,课本都没有,甚至有时候,连学生都没有,但父亲一直坚持着,他始终认为,学习才能让中国人改变命运。
日复日,年复年,父亲此举虽是大义,但于家庭来说,却让家里极度贫穷。
大多数贫困的人家,父亲便不收学费,或者说,给不给学费,全看学生家长的心意,父亲从不强制收费,收入当然也少的可怜。
至于王新兰的母亲,是村里妇女们一样,田间劳作,家里洗衣做饭,偶尔会有人介绍一些手工活儿,编筐织篓的,勉强赚一些钱。
家中虽然清贫,但王新兰父母有一点值得钦佩,就是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读书。
在父亲自己倾囊相授之后,便送走了王新兰,到能学更多知识的校园学习。
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对革命事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向往。
不只是理论,现实生活中,王新兰还受到了叔父的影响。
叔父很早就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在叔父的影响下,家里的哥哥姐姐们也都相继参加了革命。
只是家族中有两个哥哥,以及一个姐姐,都在革命汹涌的浪潮中,牺牲了。
哥哥姐姐的牺牲,更加坚定到了王新兰革命的信念,他们都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天下百姓,自己又有什么怕的呢,国患一日不除,百姓一日不得安宁。
就这样,革命的种子王新兰的心中开出了灿烂的花。
1933年,驻扎在王新兰家乡的红军队伍,根据当时的形势,准备撤离到川陕革命根据地。
此时王新兰的亲姐姐已经是一名红军战士了,想到部队要撤离,家中只有妹妹和妈妈了,父亲也随着叔父前往其他地区参加革命了。
由于不放心母亲和妹妹,便回到家中安排母亲和妹妹一同撤离。
在姐姐的安排下,母亲同村里的自发的武装队伍一同转移,妹妹则由自己来带。
带着妹妹来到部队,找到到了政治主任,提出让妹妹参军的想法。
起初队伍上并不同意,因为王新兰年龄实在太小。
可姐姐在清楚不过他们一家人的情况了。“我们家是村里出了名的,一家人几乎全都是红军,都是干革命的,留下妹妹她只能更危险,我妹妹年纪虽然小,但是革命思想一点不差,而且她从小就很独立,也不用特殊照顾”。
听了姐姐的解释,终于答应了王新兰加入红军的请求。加入红军后,王新兰被编入红军文艺宣传队。
小小年纪,站起来都没枪杆子高,但做起工作来毫不含糊,跟着队伍一起写标语,贴标语,跟着炊事班给大家做饭,跟着学习针线活儿,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者。
每天像个不知疲倦的小猴子,穿梭在和红军队伍中,尽管自己不能干上阵打仗,但发挥着自己微弱的光, 在黑暗处也能照亮别人。
1935年,十一岁的王新兰,跟着队伍开始了长征,整个长征队伍中,她是年龄最小的女红军。每当战友们对她特殊照顾的时候,她都拒绝,只说自己不是来给组织添麻烦的,是来为革命奋斗的,是要为党和人民做贡献的。
领导干部们都觉得震惊,只有十一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
更让战士们佩服的,是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和他们一样,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一次次的从死亡边缘挣扎出来。
即便是在艰难的时候,她依然尽自己所能,为战士们唱歌,跳舞,为疲惫的队伍带来欢乐。当然,长征不止是要走过荒无人烟的道路,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在这些困难面前,十一岁的王新兰从未退缩。
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小红军王新兰的精神,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
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永泉小学
编辑:王红霞
初审:马新明
终审:马建学
签发:丁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