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组成员(第三轮第14次)读书分享会简报

h u a
创建于09-25
阅读 2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通信员:王继华】2024年9月21日晚8点,湖北省重点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组第三轮第14次线上读书分享会在腾讯会议如期召开。参会的有武汉市教科院信息科技教研员吕军、武昌区电教中心教研员彭爱平、武昌区实验沙湖学校张红英、江岸区六初方静、青山区白玉山中学邬旖旎、东西湖恒大嘉园学校吴娟、将军路中学杨春芳、硚口博学初中黄黎茵、卓刀泉中学张家湾分校祝茜娟、黄陂盘龙一中谈波、武汉一初李梦婷(代朱非)、武昌区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王继华共计12位教师。会议由武昌区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王继华老师担任主持人,分享人是武昌区电教中心教研员彭爱平,反馈人是青山区白玉山中学邬旖旎老师。本次分享会主要是彭爱平老师就夏雪梅等著作的《项目化学习工具:66个工具的实践手册》中的第8.1、8.2、8.3三个小节作读书分享,随后彭老师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接着主要反馈人邬旖旎老师提出反馈的同时还就自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提出了困惑,最后请课题组组长吕军老师作出解答。

     会议开始,主持人王继华老师首先向各位参会教师介绍了本次读书分享会的分享人是彭爱平老师,反馈人是邬旖旎老师。

      随后彭爱平老师作为主讲人,首先向参会教师明确了分享的整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并分别介绍了四个部分的具体内容。然后从整体上谈了一下这一章的感受。

      彭老师认为这一章有一点脱离了项目化学习本身,同时认为这一章是想告诉老师们在培育学生的三种文化与心智时,学生如何探究式的学习,如何协作式的学习以及如何创造式的学习。 随后,彭老师分析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和创造的心智就是当下急需要培养的新时代的人才要求,并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了原因。接着彭老师提到书中在谈培育探究的文化与心智时,用到的三个工具,分别是“问题墙”、“每日问”、以及“探究的话语规则”。随后,逐一对每个工具作了详细的解释。

       谈到培育探究的文化与心智这一节,彭老师发现书中的三个工具都指向了问问题。彭老师认为问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其实是学习者的一个高阶的思维活动,接着彭老师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接着阐述了学生在问问题时出现的三种现象,学生会不知道如何提问题、学生会乱提问题以及学生会提出一些错误的问题。彭老师分析认为,对于学生,会有三种学情,第一个是因为对老师所抛出的情景,学生不感兴趣,学生不会提问题;第二个是所学知识不理解,学生没有一个原始的认知,学生不知道提什么问题;第三个,特别是对于有跨学科式的项目化学习时,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所以说他也不知道提什么问题。关于乱提问题的情况,彭老师认为如今长期的教育教学是离散型的知识构建而成的,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逻辑上的思考,因此在提问题的时候,在提问题之前没有梳理已学的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关于乱提问题的原因,彭老师的第二种解释是老师给出的情景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正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在我们初中学段会造成学生非常兴奋,会思绪很多,因此学生会提出各种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整理的问题。关于乱提问题彭老师给出的第三种解释是学生会提一些错误的问题,这种提错误的问题,彭老师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思想还不够匹配的原因,需要老师在知识面和语言组织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之后,学生才可能有能力提出更完整的或者更针对性的问题。当问题墙设置在班级中之后,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彭老师打比方说像我们信息科技老师,在我们的计算机教室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墙,当学生将问题投放到我们的问题墙时,彭老师认为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认真的对待这些问题,然后逐个的分析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和学情认知情况,然后再将其分类,我们是尽量使用复杂版的,就是将问题逐一的分类,在这种分类的过程中,也是我们帮助学生梳理学生的一个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启迪学生在开展任何工作时,进行系统化的、进行有逻辑性的梳理和总结的一个过程。

      在谈到“每日问”时,彭老师认为实施难度还是挺大的,因为每天提出一个问题,对信息科技学科来讲,不是很容易实施。

      因为我们接触班级文化建设较少,不可能每天都去督促学生提问。

      最后一个工具就是“探究的话语规则”,彭老师认为基本上就是属于苏格拉底诘问,通过追问的形式,不断的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一步一步的接近和到达最后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本身。

        接着彭老师谈了谈他在学习了第一节之后,受吕军老师启发,认为当我们学习8.1这一节的内容时,对于教师自己,我们也要不断的研读学科大概念,不断的研读课程内容,然后从整体上面,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大概念的变化。  

      在彭老师分享完8.1节内容后,他给我们推荐了《运用苏格拉底提问法有效开展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这本书,提倡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来看一看。      

      同时强调书中关于如何运用苏格拉底结问来推动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里面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提醒老师们可以借鉴。

       接着,彭老师的分享进入第二个部分——培育协作的文化与心智。 

      第二部分中 谈到“倾听规则”、“音量盘”和“团队赞美卡”这三个工具。

     然后逐一解释了三个工具的用法及自己的思考。其中关于“倾听规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彭老师希望我们老师转变成意识规则,而且把这种意识规则,用文字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彭老师强调学生通过这种项目化的学习,或者说长期在这种意识规则之下开展活动,当该生走向生活或者走向工作的时候,他可能更能够遵守这种规则,更快速的能够达成意见上的统一。           

      关于这个意识规则,彭老师与我们课题组参会老师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字是《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彭老师早前经历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之间达不到合作的目的,而是在聊天,大家各说各的,都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情况下,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的合作学习形式?彭老师经过思考,如何在这种小组范围之内,大家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规则或者顺序来发言,让每一个人的发言都有效?

      后来彭老师发现小组在讨论事情的时候,还有一个规则需要。    

      那么这个罗伯特议事规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议事规则或者议事规则方式。倡议老师们有兴趣的,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一看。

        

     接着彭老师的分享来到了第三个部分——培育创造的文化与心智,彭老师认为培育创造或者创新来说是最难的一个事情,同时他分享是“强制联想法”、“635头脑风暴”和“CSI法则”这三个工具,并对每个工具作了详细的解读。 

      最后彭老师也向课题组老师推荐一本书——《创新思维课》。

      接着,彭老师的分享来到了第四部分,关于彭老师自己读书后的一点思考。  

      彭老师认为,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和创造的心智和文化,我们自己也应该先具备这样的心智和文化。  

      随后,彭老师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为三个要点。

      第一,老师应该时刻保持一个好奇心。不管是信息科技学科本身的新知识新内容,还是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个好奇心,不断的去研究,去学习和去探索。第二,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个接纳心。当你遇到不同的思想或者和你相左的意见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接纳的心,要换位思考一下,不断的在各种各样的身份之间切换,然后来全面的和深入的来分析看待这些问题。像这样保持这两个心之后,我们在学习生活或工作的时候,可能在今后碰到困难时,我们心态会变得更平和一些。第三,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们要时刻保持我们对美好的期待的心,每天感觉都是过得最棒的!

      接着,主持人王继华老师对彭老师的分享表示感谢,同时对彭老师的分享作了小结发言,王老师认为彭老师读的书特别多,感受也特别多,同时觉得彭老师不仅想法独特,而且内涵丰富,且有深度。

       随后,主持人对彭老师的分享在内容上作了总结,最令主持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第二个部分,彭老师推荐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这本书,主持人认为由倾听规则的意识,联想到要转变学生的规则意识,同时强调无论是以后的学习或工作当中,学生具有这个规则意识,那对他以后都会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也与彭老师谈到的用处是最大的,在观点上高度一致。

      接着,主持人谈到彭老师推荐的《创新思维课》这本书值得去研读,同时也认为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学生要达到一个创新的程度,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去构建知识体系,才能更好的去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和深度的提高。

        随后,主持人对彭老师分享的第三个部分当中提到的“第一要实地的去研究”、“第二个要注重合作的氛围”的观点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这两个方面也是我们老师要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要不断的去研究的问题。    

       紧接着,主持人对彭老师读书分享的最后一个部分作了提纲式总结。她说,彭老师对我们教师提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是教师时刻要保持好奇心;第二个是教师时刻要保持接纳的心;第三个是面对生活的时候,教师要阳光积极。

      会议进入下一个反馈交流环节,反馈人邬旖旎老师认为彭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我们讲解,结合自己这三周进行的项目式学习,在提问的方面自己深有感触,感觉彭老师指出来的“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乱提问”、“提出错误问题”,这些现象和自己的课堂非常相符,同时邬老师认为自己应该从彭老师讲解的几个原因去着手,去了解一下,改变一下自己录像的一些方法或者是方式,更多的就是像彭老师后续提到的就是要先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再接着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这一点邬老师觉得自己目前做的还不太够。在第二个部分的时候,彭老师讲的一个通天塔的故事,运用这种方式引出来,邬老师认为就和我们的这个工具的结合也是非常相关的。  

      谈到那本《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书,邬老师说,在前几次我们的分享里面,彭老师也提到了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自己觉得这本书还是需要去买回来好好的研读一下。

      同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目前项目式学习很大的一个痛点。然后提到目前上信息课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只有一两个学生围在这里,一个小组,我们是七个人,然后其他人完全带不动。教师走下去可能就是提到了什么点学生就开始做,等教师一走后,学生就完全没有任何规则意识,什么都要老师盯着做。而教师又不能一对一辅导,小组长有时候自己都是不清白的,邬老师觉得这样的课堂好难,请救有老师能够给予指导。

        随后,邬老师反馈中谈到彭老师提到的创新,这一点邬老师觉得对于好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轻松的环境。七年级还能跟她互动一下,但是到了八年级,由于学生压力好大,课堂完全没有人呼应,八年级学生都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对外界好像都没啥兴趣。邬老师觉得轻松的环境和容忍学生的失败是很欠缺的,我们现阶段的教学,不仅仅是我们信息这门课,可能因为主课太强调那些高分或者是不能错,造成一种很紧张的氛围,学生创新能力低,就是抛给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给学生答,学生都不愿意去答,都不愿意想。 

      最后,邬老师觉得彭老师今天的分享对自己很有感触。

      接着,吕军老师总结了彭老师的分享报告,对彭老师的分享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今天这三节的分享内容在《66个工具的实践手册》这本书中是最沉重的,也是最难的,彭老师不但讲了工具,还推荐了三本好书,里面的内容讲得非常详实。

       随后,吕军老师高屋建瓴,从社会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教育现状等方面,对邬老师的反馈中的疑问作了深入的分析与回答。他说,实际上这三节,探究、协作和创造,也正是我们项目化学习,我们未来推动项目化学习最后要实现的一个目标。让我们的孩子,他们将来具有探究的意识、具有协作的意识和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是我们的习惯。    

      接着,吕军老师通过一幅冰山画的实例向我们具体说明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模式,再到学生的心智模式,从根本上回答了邬老师反馈中碰到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现状问题。

       吕老师说,一幅冰山画,浮在水面上露出来一部分很少,也就是最上面一层,我们把它称为看到的现象,而这个现象不仅仅是指“教学”,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方面的事情。这也是系统科学里面的一种系统思考,是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而冰层下面第一层就是模式,这个模式,在我们教学里是“教学模式”,在一个企业里是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再往下面一层是深层次的“结构”,而不仅仅是指我们教学里面有“结构”,还可以是翻转课堂的“结构”,或者是传统“教学结构”,又或者是我们现在的项目式的“教学结构”,然后再往下面生成,就是“心智模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组织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的心理心智模式。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包括一个团队协助,我们要从现象看到模式,从模式看到结构,从结构看到心智,今天看到心智文化中的心智。人与人之间,每一个体之间的价值体系、世界观、人生观,最后形成的价值观、价值体系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了一个组织的关系。往上走就会表现出班级风气、班级文化、班级现象。如果班级里每个人是保守的、封闭的,这种心智模式,会影响组织结构,也会影响组织模式,最后影响组织的面貌和现象。 

      反过来我们要想改变班级的每个人的心智模式,我们只能从现象入手,我们的现象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工具。今天讲的这三节,分别是影响学生的探究、协作和创造这三种心智模式的工具。我们通过运用这些工具,从现象往下影响,再到影响到教学模式,传统的翻转课堂到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班集体的教学结构,改变我们班集体的组织结构,最后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然后达到学生有探究意识、有协作意识、甚至有创新意识。就是我们项目化学习未来要达到的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生态。所以我们邬老师为什么说现在好难?我们的学生都不愿意搞,归根还是我们的学生的心智模式还没达到这个水平。

      接着,吕军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参会老师,要解决邬老师提到的上课难的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事情。接着吕老师说这不仅是一个班级问题,这是社会问题。并用事例来作说明,我们的民族还达不到民主化进行的时代,我们整个民族的探究、协作和创造的意识还远不如西方国家,我们的心智模式还差得很远。学生协作精神、积极的探究这个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去培养,需要我们课堂教学去营造,现在推的这个项目化学习,就是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和创新的心智模式。要真正达到这个模式,是个很艰巨的过程。但是教育是改变未来,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是受政治模式所影响的,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教育的模式所培养的人将来进入社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政治体制影响了教育模式送上去的人就是什么样的,这是个规律。

      接着,吕军老师又与我们分享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故事是,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对仅有一位议员反对向日本开战并派宾兵队保护这一位反对者,其目的是要给与意见不一致的人发声的机会。通过这个故事吕老师想告诉参会老师,我们在课堂上面当有一个孩子提出一个疑问,其他的孩子全部反对的时候,教师的态度就是一种文化。教师如果也反对这个孩子,那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文化会影响到这个孩子后面的学习状态。而文化就是我们约定存储的一个习惯,文化就是形成的固定的一个模式,文化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一个需求。

      所以我们要把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文化。这些价值观都体现在学习中,最后形成要培养的内容,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有创造力,我们才有竞争力。而创造力的最后的核心,是我们要有很良好的环境,需要的是要有创造力的人,他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意识。我们要在课堂上面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做项目化设计,不要想着我们以很好的方式,很简单的就能够做成功。

      现在的学生不积极,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国家的人口素质不高,另外国家人口多,教育跟不上,我们长期在过去工业时代过来的时候,平民老百姓的独立意识是比较差的,同时有很强的依赖性,要依赖组织或者依赖社会给他提供思想。   

      在这种环境下,你要进行项目化学习,无非是要扭转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或者是价值体系,形成一个新的、能够独立的、能够具有探究性的、能够具有协作性的、甚至能够独立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对我们老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的教育一旦成功,是对未来是一个很大的影响的。老师们要做好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过程。但是一旦做成了以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意识都会突飞猛进。但问题是难度很大,你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还要影响学生背后的家长,甚至还要面对一个顽固的社会习俗。

      这种形式的教育构建新的项目化学习的生态环境。因为我们长期在传统的教学的生态环境下,家长学生都认为老师拿了工资,你上课该讲的,你什么都不讲,你就看我们去讨论,那要老师是做什么的呢?因此你怎么样通过你的教学设计,通过你提供的资源,通过你设计的这些情景视频,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自主独立学习、独立探究、独立提问以及独立创设思想。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改变自己过去的习惯体系文化,形成新的心智模式,形成新的分享的性质模式,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更高水平,不仅仅是为利益而学习,还是为更高理想而学习! 像彭老师今天提供的这三本书,有更高的理想和更高的境界的人,才会去考虑这个事情。你的底层代码、底层文化不是开放的文化、共享的文化也就很难执行的很好。     

      接着,吕军老师提醒我们要有艰巨的思想准备。强调过去上课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是面对的生态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不是一场一两节课的改变。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要经过我们这一代人。只要坚持,现行的教学生态还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坚持一两代人,你至少坚持一年,它还是能够改变成西方的教育模式的。

       所以,具体怎么做,我们要从线上入手,把这些工具用好,用这个工具的时候,也还有很多技巧,根据每个班情况不同,学生的认知,学生的心智模式不同,方式方法上也会不同。所以要分析学生的心智模式。然后针对学生的心智模式采取哪一些对策,这些都要准备好,不然一旦上课以后,学生蹦出来一个你没见过的心智模式影响下的行为,你就会迷茫,不知所措,你没办法对付学生,就会骑到你头上来,然后你就不好管理。但是你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一棒子把他打死,他以后有没有这种探究的欲望和协作的意识,在于教师的教育文化。

      协作的背后那是一种无私的分享,探究的背后是因为不计较功利。而有献身的精神,学生才能够去探究。如果学生比较功利,他说信息科技课又不中考,我干什么要去研究,我还是去搞语数外去,那也行,这个时候你能不能把我们信息科技的研究和语数外的课程结合在一起?这个时候他就可以既研究信息科技又可以学到语数外知识,那么你这个设计就比较因势利导了。让利益驱动学生的内心的分享,要达到你的目的,就要灵活去处理,包括创新,那更要经历更艰巨的过程,让他有一个独立的环境,一个发声的环境。

     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在不同的教育生态环境下,处理一些矛盾问题的方法背后渗透的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教育价值观。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下,新的问题可以驱动你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用一个新的方法。

      随后,主持人王继华老师对吕老师的分享表示感谢,同时总结了吕老师的分享。表示吕老师真是一位知识非常丰富的教育专家,首先每次问到问题的时候,吕老师的见解都是有内涵的,给我们带进了更深入的高度,每次听到吕老师分享,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思考,针对邬老师反馈中的问题吕老师是逻辑清晰,然后一 一解答。总而言之,每次听吕老师的分享,真是一种享受。同时主持人,再次对吕老师表示感谢,感谢吕老师的精彩分享与指导。

       最后,随着主持人宣布下一轮的分享时间是9月25日晚上,而圆满地结束了本次分享会。

      会后,参会老师们作了对本次分享会做了调查问卷。有7位老师提交了问卷。占比58.33%。具体情况如下:

第1题:您的姓名:

7位老师。

第2题:您认为本次分享,使您(收获)受益的内容占比有多少?

第3题:您对本次分享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最感兴趣,您最想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撰稿:王继华      审稿:吕军)

阅读 2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