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文化|铭记红色金融故事

法律合规部
创建于09-24
阅读 5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历史的漫长画卷中,众多爱国金融家坚守信仰,他们不仅以金融智慧助力国家发展,更以清廉自律的品格,树立了行业典范,展现了金融人的高尚情操。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金融事业中,继续发扬清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让我们走进这些红色金融家的一生,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感与理想。

理财为民,廉洁奉公——毛泽民

       毛泽民,毛泽东的胞弟,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财经工作领导人,被誉为“红色大管家”。他生于1896年,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民的一生,是勤以为民,廉洁奉公的一生。

       1931年末,毛泽民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首任行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经济封锁,毛泽民白手起家,从调人员、建机构、订条例开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金融体系。他的努力为根据地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柱,也为新中国的财政金融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毛泽民的领导下,苏区国家银行成为廉洁自律的典范。他本人从不搞特殊,即使是兄长毛泽东来访,也仅以白开水相待。他常说:“不能乱花一个铜板,领导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我们是为工农管钱,为红军理财的,一定要勤俭节约!”

      1938年,毛泽民调任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后任代厅长。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财政,整顿银行、币制和税制,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经济建设。同时,毛泽民重视培养财政干部,创建了新疆财政专修学校,为新疆的财税改革提供了人才支持。

       毛泽民在新疆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被奸人所害于1943年被捕入狱,最终英勇就义,年仅47岁。毛泽民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革命事业和金融事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上。

      毛泽民的故事,是一段红色金融的传奇,更是一位共产党人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严于律己,清正无私——曹菊如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正值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之际,曹菊如,一个普通的青年,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投身到了这场伟大的变革之中。

       曹菊如原本是一个乡村教师,对金融一窍不通。然而,命运却将他推向了金融工作的前沿。1930年,他被任命为闽西工农银行的会计科科长。面对全新的领域,曹菊如没有退缩,他白天忙碌于银行事务,晚上则点着油灯,埋头学习金融知识。

     “菊如,你这样日夜兼程,身体吃得消吗?”同事小李关切地问道。

      “革命需要我们,人民需要我们。我这点辛苦算什么?”曹菊如笑着回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他的带领下,闽西工农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让人称道的,便是银元与纸币一比一兑换的政策。这一政策迅速赢得了民心,纸币的信用在民间得到了巩固。

       “曹科长,你看看,现在百姓们都愿意用我们的纸币了!”小李兴奋地说。

       曹菊如微笑着点头:“这是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

       不久后,红军开始了艰苦的长征。曹菊如被委以重任,负责携带苏维埃共和国的金库,包括现金和印钞设备。在漫长的征途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击,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

       一天,队伍在山间小路上行进,突然遭遇了一场暴雨。山洪暴发,道路泥泞不堪。曹菊如和同事们紧紧保护着银行的财产,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前行。

      “曹科长,前面有个山洞,我们进去避雨吧。”一名战士建议道。

“不行,我们必须继续前进。这些财产是革命的未来,我们不能有任何闪失。”曹菊如坚定地说。

       就这样,他们在风雨中坚持前行,终于在天黑前抵达了目的地。虽然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但看着完好无损的银行财产,曹菊如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曹菊如的一生,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也没有显赫的功勋,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红色金融家的清廉与忠诚。他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最朴素的奉献,是最深沉的坚守。曹菊如的故事,也许不为人所熟知,但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之中。

毛泽民和曹菊如等革命先烈的廉洁事迹,深刻地揭示了廉洁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和承诺。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公共生活中还是在个人行为上,都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民的承诺。

他的事迹也激励着当代金融工作者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思维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END—

阅读 5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