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又到了一年收获季,为了提高孩子们学生感知农耕文化,读懂厚重中原文明,强化热爱劳动的认同感,许昌市一中八三班的同学们,于9月22日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研学活动。
中华文明根植农耕,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原腹地河南许昌,是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建立的中原地区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始建于2010年,2012年正式开馆。博物馆占地13亩,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17个室内展厅,基本陈列含22个部分,展出不重复展品4500多件(套)。
博物馆以实物展览、文字展板、场景雕塑、多媒体视频、互动触控屏、图片展览等多种手段,真实、生动、系统、深入地展现出中原地区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和境况,勾画出传统农耕时代的全景画卷。
“欲知华夏农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图。”一走进迎宾厅,这幅对联赫然入目。馆内,一尊铁牛犁地的雕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铁牛埋头拉犁,农夫手持鞭子,扶犁在后,整个雕塑惟妙惟肖。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详细了解了中原农耕的源流、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储存、炊事炊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等中原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
看着摆放在展厅中的旧石碾、太平车、耧、犁、锄、耙等这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农耕物件,听讲解员详细讲述这些工具如何帮助古人克服自然的挑战,如何推动农业的发展,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感知着劳动者的智慧和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惊蛰、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在展示中原粮食耕种的模拟图前,大家跟着讲解员回顾了二十四节气以及对应的农耕节点,了解了小麦春种秋收的过程,这些正在逐渐消失的农忙场景为孩子们再现了老一辈劳动者农忙时节的劳动现场。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中原地区农耕风貌的实物和图片,从简陋的石斧到精细的木犁,从古老的纺车到复杂的水车,从农耕时代的镰刀、斧头到纺织机、织布机等生产工具,从桌椅板凳到锅碗瓢勺等生活工具,从丰收节的庆祝活动,到春节的舞龙舞狮,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一段故事。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丰富多彩,每一种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营养,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竭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新一代青少年不仅要感知农耕文化,读懂厚重中国,感受到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更应该强化热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和意志,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立志报效祖国,为保护农耕文化和推动农业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