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共成长

创建于2024-09-24
阅读 29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2月10日下午,历史组进行了教材研读的教研活动,本次主题是《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属于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一部分。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详细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要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关系,认识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面临的危机。

2.教学要求包括: 掌握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主要变化。 了解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 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理解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同时,封建制度走向固化与迟滞,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教材结构与内容:该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变化: 农业:高产作物的引入(如玉米、番薯),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升,多种经营方式的兴起。 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雇佣关系的普及,手工业工场的开设。 商业:商品经济的繁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白银成为主币,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思想变化: 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教条;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思想特点: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文艺成就: 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曲:汤显祖的《牡丹亭》、孙尚任的《桃花扇》等,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科技成就: 这一时期科技著作众多,但主要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与重复,没有科学意义上质的突破。

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重点:掌握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明清社会特征,辩证地认识明清时期“繁荣”与“落后”的矛盾统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次教研活动,组内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期以研促教共成长。

——END——

阅读 29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