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为践行和老师一起打卡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身体觉察力,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写一篇觉察日记,文字修行,身体修行,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
今天的问题
关于湿气的概念
大家早上好,秋天到了,养阴的时间也到了。我今天有一个问题想打扰大家,希望各位大神们讨论起来,让我们这些中医小白能够平稳度过美好的秋天。
我的问题是湿有两种叫法,一种是湿热,一种是湿寒,那么湿热和湿寒是怎样一种状态呢?如何分辨自己的身体属于湿热还是湿寒?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出汗很多的人是阴盛的表现,那么阴是阳不秘造成的结果,就是阳不固阴,无法控制阴液流失,从而导致大量的不寻常的出汗,那么出汗是属于湿寒还是湿热呢?养阴的方法有哪些呢?我知道的养阴的办法有晒月亮,多吃滋阴养阴的食物,静养。八段锦应该也是养阴的运动,读经典是不是呢,茶灸有养阴的效果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分享出来吧
简一老师关于寒湿体质的分析
原来湿在人的身体上的表现有三种说法
1.痰湿: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体形较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容易出汗,胸闷,痰多。这种体质的形成主要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痰湿体质的人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疾病。
2.寒湿:寒湿体质的人通常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症状。这种体质的形成主要与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过食生冷食物等因素有关。寒湿体质的人容易患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3.湿热:湿热体质的人通常表现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口苦口干、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等症状。这种体质的形成主要与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过食辛辣油腻食物等因素有关。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痤疮、黄疸、淋证等疾病。
看以上内容,对照自己的身体发现这三种症状不同程度的都有所表现,但是相对来说痰湿这一方面和我相似度最高,我痰并不多,但喉咙干痒,话说多了感觉气不足。夜尿多、黄,总感觉排不干净。平常头脑昏沉,小腿沉重,舌苔肥厚,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心情悲观。
我做的好的是能坚持早起茶灸,晚上九点多就能去睡。能坚持用艾草泡脚,吃醋泡姜,喝姜枣茶。我的问题是睡眠浅,思虑过多,吃饭过快过饱,干湿不分离。总的来说,痰湿、寒湿和湿热在症状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与体内湿邪有关。要改善这些体质,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
今天抛出问题后也查找了许多资料,以后必须早睡早起,少吃生冷食物,做到细嚼慢咽,吃七分饱。冬瓜柠檬去湿茶应该也适合我。
玫瑰园老师的精彩分享
1.巜四气调神大论》里有答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便可安然度秋。
2.管它寒湿还是湿热,应该都是湿,只是性质不一样而已。就像同样是欠钱,负债和老赖性质就不一样[偷笑]
3.寅时茶灸就是在阴时养阴,毋用置疑!填平"阴"的沟沟洼洼,就是在对"阳"说:[调皮][偷笑]我已殷实富足,走在康庄大道,君愿留否?"阳"长叹:我虽花花肠子,可不就为了那份殷实?既然已在,心安也。所以,养阳须从养阴起,软着陆!
4.秋天来了,慎吃姜哦。姜枣茶虽好,同样需要辩证。就像小时候一串冰糖葫芦儿就算过节,现在十串冰糖葫芦儿也感受不到过节。
坚持认真做好三步曲,提高觉知能力。在有觉知前提下,明白自己当下的客观现状。在了解客现状前提下,就客观条件选择最适合当下的调理方案,剩下的就是认真执行方案,只管耕耘。
个人认为的调理思路是这样的,不一定对,感谢大家批评指正。[抱拳]
素笺 老师提的问题我才疏学浅回答不了究竟,大概知道的一些跟你分享探讨下,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对的请各位老师指正吧,刚好我也能再学习下。"寒湿"和"湿热"两种情况大概知道一些,以前老师讲过中国的文字没有白写的,词语的顺序都是有意义的。我理解寒湿是寒邪和湿邪共存,主要是寒,所以畏寒怕冷,寒湿看大便,可能经常拉稀;湿热是湿邪和热邪共同作用,主要是湿,湿热看舌苔,舌苔基本都是黄腻。第二个问题出汗是阴盛我不大明白,理论上阴盛会寒,应该不出汗,阴虚倒是会出汗多,大都是盗汗,气虚也会出汗多,因为气不能固摄津液。至于湿热及寒湿和出汗的关系,应该不属于对应的关系,只是如果仅仅寒湿体质应该是不怎么出汗的。不知道有没说错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玫瑰]
不过我非常同意包老师说的,管它寒湿还是湿热,都是湿。湿就肯定脾没劲儿了,就对它好一点。把老师说的养脾胃的办法和习惯都用起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坚持早睡早起,茶灸三部曲,肯定越来越好[愉快]